古琴青少年宣推官
青少年联合公益活动管委会
青少年慈善公益艺术中心
青少年通过学习古琴知识,录制古琴知识分享视频到小视频平台(视频号,小红书,抖音),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达到宣传和推广古琴的效果,进而弘扬中国国风国潮文化。
参加活动可以获得青少年慈善公益宣推官证书;同时获得志愿服务时长2小时。
#古琴@青少年联合@志愿汇@素质小天使@青少年慈善公益艺术中心
古琴知识点手牌
名称与历史
古琴,在古代一般称作“琴”,也称作“瑶琴”、“玉琴”、“七弦琴”。
近代为西方乐器区别才在名字前加一个古字,称作古琴。
2003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世界第二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琴名列其中。
古琴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其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在孔子的春秋时期已极为盛行。
构造与象征
古琴长一般在三尺六寸五分左右,象征三百六十五天;
面板呈弧形,象征天;地板是平的,象征地;
最初古琴只有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
暗合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徵、羽,
据传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代,分别各加一根弦,增至七弦;
古琴有十三个徽位,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闰月;
古琴下有两个出音孔,称为龙池,凤沼,象征太阳和月亮。
形制与流传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
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
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
历代琴人也创造了很多新形式,今天的斫琴人也在不断创新形式。
但历代下来,流传最多,流传时间最长的是伏羲式和仲尼式。
今天还有1000多年前的唐琴流传于世,并可以演奏。
而宋、明、清代流传的琴就更多了。
音色与象征
古琴有四个八度的音域,音色有三种:
1、泛音。左手在弦上如蜻蜓点水,右手弹拨时所发出的声音,
其声空灵清越,清冷入仙,象征天的声音。
2、散音。右手直接弹拨琴弦,所出发的声音。
其声厚重朴拙,松沉旷远象征地的声音。
3、按音。左手将弦按于面板,右手弹拨所发出的声音,
其声细微悠长,如人对话,象征人的声音。
常用指法
古琴指法繁多,古时各种指法的及其细微变种,总计有一千多种。
今天常用指法大概有几十种。
右手基本指法:抹、挑、勾、剔、打、摘、擘、托。
常用指法:轮、拨、剌、撮、打圆、双弹、叠、如一、滚、拂等。
左手基本指法:吟、猱、绰、注、掩、跪、掏。
常用指法:进复、退复、带起、爪起、索铃、全扶、半扶等
主要流派
数千年的古琴发展,因地域、师承、传谱之不同,形成了诸多流派。主要有如下几个:浙派、虞山派、广陵派、川派(泛川派)、岭南派、诸城派、浦城派、九嶷派、梅庵派。
流传琴谱
古琴的记谱方法有两种,一种为文字谱,今世仅存文字谱为南朝梁丘明所传《幽兰》,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今天演奏的《碣石调幽兰》就是管平湖先生根据文字谱所打出来的。另一种为减字谱,唐代曹柔根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这种记谱方法只记录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但并不记录音高和节奏,属于指法谱。
历代琴谱很多,主要的琴谱有以下几本:《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太古遗音》《风宣玄品》等目前收集琴曲最全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共花费了十五年时间,才出版完成的《琴曲集成》,全套书籍共30册(2010年版),几乎搜集了现存所有琴曲。
古琴打谱
打谱指按照琴谱,弹奏出琴曲的过程。因为古琴减字谱独特的记谱方法,并未记录节奏,甚至断句,所以演奏者有较大的伸缩空间,因此打谱者必须熟悉琴曲的,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揣摩作者意图,并进行再创造。同一支减字谱记载的琴曲,不同的打谱者会打出不同的版本来。
今天打谱者打出琴曲后,会以简谱和五线谱的方式来进行记录,对于这一做法,琴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这有利于琴曲的快捷推广,另一种认为五线谱一出,琴曲即死。目前琴馆教学,已经全部用减字谱加五线谱方式。
文化地位
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称:士无故不撤琴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标准配备。古琴音色中正平和,意趣高远,符合中国文化中庸的精神,也符合文人淡远清幽的审美,经过历代“圣人、名人”们的推崇,古琴从一种乐器抽离出来,推崇到“道”的层面,作为王道教化和修身养性之用。
唐代薛易简在《琴诀》有言: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不仅文人士大夫阶层喜爱古琴,历代高僧、隐士也是古琴的爱好者。
古琴名曲
《广陵散》、《高山流水》(唐后拆为《高山》《流水》两首)、《平沙落雁》、《酒狂》、《关山月》、《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幽兰》、《醉渔唱晚》、《忆故人》。
其它名曲:《普庵咒》、《长门怨》、《桃园春晓》、《阳春》、《白雪》、《孔子读易》、《大胡笳》、《离骚》、《欸乃》、《墨子悲丝》、《捂叶舞秋风》、《秋塞吟》、《鸥鹭忘机》、《渔樵问答》等。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
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
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
直接表达了为父报仇的精神,
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
该曲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
这种反复的处理
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整首乐曲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采用循环体形式,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
第二部分,旋律跌宕起伏、急促的节奏以及音调和节拍上的
不稳定都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的坚毅画面。
第二部分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刚柔并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为我们展现了梅花千姿百态的优美形象。
原为汉乐府鼓乐“横吹曲”中的曲目
系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
情绪饱含坚定豪壮之气
表现了边关战士思乡报国的情感
一首《关山月》流传至今,魅力不减
此曲琴箫演奏,古色古香
曲风韵律清幽,古朴大气
乐声连绵起伏,柔刚并重
琴音穿越千年而来,极富意境
让人沉醉在苍茫旷远的边塞之中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道出了这部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
伯牙抚起琴来,弹的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
樵夫则时而说:“善哉,峨峨乎若泰山”,
时而说:“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感叹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