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关心,他把心关

2020-02-01

关心别人,无庸置疑是慷慨付出的一种好意。但仍须选择适当的方式,考虑表达的时机及次数,并依照彼此的交情及了解的程度不同,调整自己给对方的关心,以免弄巧成拙。

适当的关心,可以让对方渐渐开心。不当的关心,却让对方把心关门得更紧。

 我自己就有一次很糗的经验。

 担任某食品公司顾问期间,曾被授与“了解员工工作压力及提高工作士气”专案的企划及执行。依照当初的提案,必须和几位特定的员工面谈。

 初期,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安排和我面谈的员工,都很友善,也坦然地表述他们的工作瓶颈及对公司的建议。因为这个机缘,我和那些面谈过的员工比较熟悉,见面时除了打招呼之外,也会谈谈他们的工作近况,我把它当作是朋友之间的聊天。

我发现其中有一位女性资深员工比较多愁善感,经常表达一些负面思考之下的意见,偶而听见公司里的一些流言,还会举一反三,穿凿附会地加油添醋,误会公司主管处事不公允,甚至故意欺压员工。为此,我特别关心她。

 经常愁眉苦脸的她,脸上表情总是写着“我不快乐”,有一次看她真的好像非常沉重,实在不忍心。

 开完几个行销会议后,我打内线电话给她:“嗨!你好不好啊?需不需要什么帮忙?”

 她客气地说:“还好啦!没什么!”

 两个星期后,我觉得她愈来愈奇怪,正想再和她进一步聊聊,没想到她的部门主管捷足先登地约了我,很尴尬地说:“吴顾问,我想和您谈一件事,但请您千万不要见怪。”

 原来,是那位员工向他的主管反映,我的关心让她觉得压力很大。

 “她要我向您转达说,她天生就有一对八字眉,长一付苦瓜脸的样子,您太关心她,会让她更加挑剔自己的长相。”

 主管转述完她的话以后,我除了觉得很抱歉之外,也学到很宝贵的人生经验,不恰当的关心,反而容易逼对方把心关起来。

 *表达关心,要用对方法,而且适可而止

 纪伯仑说:“真正善良的人,不会问赤裸的人:“你的衣裳在哪里?”也不会问无家可归的人:“你的房子怎么了?””

 关心,不是礼物。就算是礼物,也别以为你愿意慷慨大方地送,对方就一定得如你所愿地开心接纳。即使是善意的话,在不同的情况听来,也许令对方觉得窘困,甚至刺耳。

 

送礼,要送符合对方的需求,才能送到对方心坎里去。

 关心,也要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不会得到反效果。

 当双方的自信心不足、了解不够时,硬要把表达关心,很容易把温馨的喜剧,演成“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闹剧,令双方哭笑不得。

 尤其是涉及隐私的事,更不方便直接表达关心。

 从前有一位邻居朋友的哥哥,意外身亡。他们家人到海边的时候,只找到一双鞋子。巷里之间的传闻很多:有人说是因为家庭不睦导致自杀悲剧;有人说是死者交上坏朋友,做了违法的事,所以畏罪自杀。

 

像这种事情,最好不要借着深究事情的真相来表达关心。例如:“喔!真可怜。弄清楚没有?到底是怎么死的?”这种充满同情心的话语,听在家属耳朵里,还是不免带来负面的感受,每次一被关心,就再次受到二度伤害。

 *有时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最体贴的关心

 你有表达关心的权力,对方也有不接受的权力。别让你的关心,变成侵犯别人隐私的工具;也别让你的关心,被曲解成别有目的。

 有些伤口,总是需要时间慢慢痊愈。太多不适当的关心,像是在伤口上洒盐巴,明明快要好了,却又被抓了几下,善意的出发点常始料未及地带来恶意的结果,大家都不愿意见到。

 相信吗?有时候,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最体贴的关心。

 譬如:“嗨!我不吵你啰!不过,我没什么事要忙,如果你想找个人陪你,或要我帮任何忙,随时可以给我电话!”你只要让对方知道,有需要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即可。

 我在《开悟的神秘与趣味》这本书中,读到很有智慧的一段话:

 因为对禅僧而言,有些东西是远比言语重要的。禅僧会渐渐变得沉默,最后只是坐在那里不发一言,沉浸于忘我中许久一段时间。这种沉默在对方看来不是漠不关心,不是只带给人困扰的孤寂虚无。这种沉默仿佛要比千言万语还有意义。受苦者仿佛被带入了一种力量的泉源中,新鲜的力量不停地贯注于他。他感到充满一种奇异的信心,甚至当禅师已经离去很久,这种信心也不会消失。

 

也许,我们永远也到达不了禅僧修行的境界,给人带来巨大的安定力量。但是,我们可以学习表达关心的方式,让双方都在彼此的静默中随遇而安。

 

关心,适可而止;否则,会变成双方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