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呼唤”不做夏令营式的短期服务,用能“留下来”的教育扭转尼泊尔 900 位贫童的命运

2019-08-04

文:李沂霖

暑假期间,满腔热血的学生们背起行囊,走进台湾偏乡、走入第三世界,盼能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他们带着资源与知识,在当地办起活动和课程,因孩子求知的双眼或热切的回应而深受鼓舞,此时助人的心又更炙热了——然而,往往在十几天的志工服务结束之后,伴随而来的不只是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更包含一个深切的疑问:“我们对当地的孩子到底带来什么真正的帮助?”

就读台大经济系的蔡宛庭与林子钧,在分别参与彰化偏乡及尼泊尔等地的志工服务之后,各自带着这个疑问,直到 2015 年 4 月一场尼泊尔大地震,让这两名热血学生集结在一起,成立“远山呼唤”帮助受灾的震央。

远山呼唤成立初期,是为协助尼泊尔震央廓尔喀(Gorkha)的居民重建生活,而当时看似最实质的帮助,便是资源与资金的给予,让受灾的村落可以立即得到援助。蔡宛庭回想:“当时,我们发起募资计划,希望透过资金的挹注,让村民在短期内可以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像是重新盖房子、购买日常用品等等。”


(远山呼唤创办人林子钧与蔡宛庭。来源:蔡宛庭)


当廓尔喀基本的生活机能逐渐步上轨道,国际组织纷纷退场之际,蔡宛庭与林子钧没有忘记远山呼唤成立的初衷,他们认为,资金与资源的协助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更贴近在地需求、提供长期的服务。于是,他们发起“极光计划”带着一梯 30 位志工来到廓尔喀,不办夏令营式的课程或活动,而是让志工们担任“先锋部队”,分组搭配翻译后进入每个家庭做深度的访谈,盼能找出在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探访的过程中,远山呼唤发现,很多孩子在震后并没有回到学校,而是为了帮忙分担家计,扛起工作的责任,辍学率高达 42%。

蔡宛庭与林子钧深深明白,要能改善居民的贫穷处境,仰赖资金与资源的挹注不是永久之计,唯有教育才能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扭转贫穷的人生。

于是他们开始调查孩子没有回到校园的原因,起先以为是因资金和资源不足,“但是,当地公立学校是不用学费的,家长仅需负担一些基本的学杂费即可。”蔡宛庭进一步指出,“此外,我们当初一人背了 5 公斤的英文绘本到村子,才发现学校的储藏室中早已堆了一叠精美的英文书,上面长满灰尘。”

原来,学杂费可以由远山呼唤的募款支援、学习资源更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国际组织捐赠,真正的问题在于,虽有资金但村民普遍不重视教育、空有资源但学校大多不知如何运用,于是远山呼唤推出“教育种植计划”,目标是重塑廓尔喀的整体教育环境,并且要让教育的种子在廓尔喀遍地开花,发挥长远的影响力。“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是一堂课或者科学游戏,而是即便我们离开这里,他们仍能永远应用在生活中的观念和习惯。”


(远山呼唤推出“教育种植计划”,重塑廓尔喀的整体教育环境。来源:远山呼唤)


让教育深植廓尔喀,助孩子走出贫穷迎向更好的未来

要让孩子能从工作场域回到校园,最实际而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照顾到孩子的生活,让他们能无后顾之忧地拥抱教育。远山呼唤持续邀请大众加入资助人行列,以定期定额的方式,只要每个月付出新台币 900 元就能支持 3 个孩子上学。

同时,远山呼唤秉着“建立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远胜于给予 1000 本书”的信念,他们卷起袖子,将储藏室改造为图书馆,并将堆放角落的书一一上架归档,建置一个能够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的环境,更成功地引导学校开办阅读课、奖励阅读习惯,慢慢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蔡宛庭指出,“募集教育资金”和“建置学习资源”都只是教育种植计划的基础,最关键的步骤,是改变当地人对于教育的观念。“贫穷家庭的家长多数没有受过教育,不明白上学的益处,认为孩子应赶快赚钱以维持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孩子当然也不会明白,教育有机会能够带着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因此,远山呼唤便以“鼓励亲职参与”及“增加学生学习动机”为目标,积极举办讲座,请来在其他偏乡地区长大的成功人士担任讲者,分享自身经验,让家长与学生一同见证教育长远的影响力。“我们会把发资助金的地方办在学校,利用他们来领钱的时间举办讲座。”蔡宛庭笑说:“虽然是半强迫他们参加,一开始很多家长领到钱之后就会离开,但我们的确创造了机会,让当地人可以对话,进而慢慢对教育改观。几个月后,将近一半的家长都会在讲座待到最后。”


(远山呼唤深信教育能助孩子走出贫穷迎向更好的未来。来源:远山呼唤)


让在地人直接服务在地人,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3 年来,在远山呼唤的努力之下,小学升国中的升学率由 10% 大幅提升至 98%,服务将近 900 名孩童,成效十分显著,蔡宛庭将计划得以顺利推行的原因,归功于与在地人紧密的连结。

从远山呼唤的初期服务开始,蔡宛庭与林子钧就持续透过人脉结识当地的青年,这些青年跟着远山呼唤执行各种专案,担任翻译与专案推广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些在地青年,我们就没办法那么迅速地了解这个地方真正的需求,去设计相对应的服务。”

更重要的是,这些在地人的参与,成为让当地教育的火炬得以持续传承的关键。蔡宛庭表示,回到远山呼唤的初衷——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能够为在地带来长远的影响力,“如今即便我们离开,这些服务或专案都可以留下来,由当地人延续下去。”

今年 3 月,尼泊尔当地青年组成远山呼唤的尼泊尔分部,便是蔡宛庭口中“让影响力延续”的实践。“过去远山呼唤是直接提供服务的角色,现在转而成为当地 NGO 的培力者,让在地人直接服务在地人,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一周前从尼泊尔回来的蔡宛庭,才刚参与了由当地青年自主发起的第一个专案,“这个新专案,可以说是教育种植计划达到的一个里程碑。”始终笑容满面的蔡宛庭,此时语气又更雀跃了。

新的专案是一堂每周末开设的英文课,专案执行一个月后,远山呼唤举办家长日,邀请家长来看看孩子的学习成果。“当时我很怕没有家长会来,因为之前发资金时出席率都不一定高了。”蔡宛庭打趣的说。结果,当天 50 名学生,有 35 个家长都出席了,他们站在教室后面,看着孩子在台上发表 3 分钟的英文演讲。“家长们其实听不懂英文,但都很认真的听,看得出脸上满是骄傲。”

眼前的蔡宛庭同样露出满足而骄傲的神情,她表示,孩子因英文课而进步显著、志愿授课的英文老师也因而获得成就感与教学动机的提升、家长则从孩子的转变中看见教育的可能性,“如此,便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在远山呼唤的努力之下,小学升国中的升学率由 10% 大幅提升至 98%。来源:远山呼唤)


坚持初衷,走一条最有利于服务地区的路

随着教育种植计划在廓尔喀渐渐开枝散叶,远山呼唤也逐步调整组织方向,其中一步,是获利模式的调整,他们终止了能带来收入的极光计划,转型为非营利组织。

“这个决定就像是砍掉自己的左手一样,虽然困难,但却必须。”蔡宛庭解释:“当初极光计划的志工角色在于透过探访与调查找出在地真正的问题。如今,随着远山呼唤尼泊尔的成立,透过当地青年便能取代志工的工作了。”

在找到当地对于国际志工的迫切需求之前,远山呼唤不愿为了组织的商业模式而让极光计划沦为夏令营式的短期服务,每一步都不忘紧贴着在地需求前进,是远山呼唤始终的坚持。

当时满腹热血、愿为世界贡献的学生成了创业家,蔡宛庭说社企流 iLab 是她最温暖有力的支持,“有力的意思是很实际的,比如每次上课,讲师都会清楚点出创业会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建议。”蔡宛庭笑说这些课程就像“预言”一般,让她能在每次面对挑战时,能参考前辈的经验和意见解决问题。

远山呼唤的下一步,预计将廓尔喀成功的经验移植到有“尼泊尔小瑞士”之称的博卡拉,这里是尼泊尔大地震的另一个震央,生活在此的孩子也面临着与廓尔喀相似的教育环境问题。蔡宛庭满怀信心地表示,远山呼唤不会停下脚步,愿组织的力量能如世界展望会那样知名的国际 NGO ,能发挥更广大的影响力,持续地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