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背一公斤”再进化:让志愿者成为行动者,让偏乡教师成为课程设计师

2019-08-04

文:A-Hong Yang

从另一种新的角度看公益

爱聚公益创新机构的创办人余志海,是一个社会创业家。所谓社会创业家,就是以创新精神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行动者。余志海于1996年毕业于广东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长期在电信及IT行业担任项目管理及市场工作,同时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SDN 会议上余志海和我们分享到,一直以来,中国内地城市居民对偏乡学校的支援方式十分传统,主要是联系一些学校然后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去表示支援,也有一些志愿者前往偏乡学校当短期教师。可是这些做法都是基于一种‘同情、怜悯、施舍、救助’的慈善观念。余志海希望改变这种模式,他想开拓一种让人快快乐乐做公益的模式,不需要大量捐款、也不需要巨额行政费用,而是让志愿者发挥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将单纯的做好事转变为既有效率又称心愉快的事情。

(图片来源:Vide创志

于是在2004年,余志海发起了“多背一公斤”(1 kg more)的活动,鼓励背包旅行者在偏乡旅行的时候将图书和文具带给偏乡的学校,并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多背一公斤”后来迅速得到广大都市白领的支持,成为中国知名的公益活动。

说到为何会想到以“多背一公斤”这个方式来解决偏乡学校的需求,余志海分享到,因为一方面他自己是个非常热爱旅行的背包客,而在自己徒步旅行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些需要帮忙的偏乡学校,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不是 NGO 的背景,所以反而让他产生由一个新的角度去考虑的念头,在分享时余志海打趣说,“我想喜欢背包的人总比做 NGO 的人要多吧”,所以他那时就想如果把这些背包客的力量串联起来或许可以做很多东西。

众包就是让更多人主动参与

后来在实际操作后余志海发现,作为背包客要参与这样一个专案,首先有两件事需要了解:1.这些偏乡学校在哪里?(虽然我们会经过它,但其实我们并不认识它)2. 学校需要什么?其实不同的学校是需要不同的东西的,有的是需要铅笔文具,有的是需要药品。

于是他透过建构一个网站,在网站里提供相关的讯息。网站一开始的讯息是余志海的团队搜集回来的,但后来更多的资讯是参与者在背包旅行的途中搜集上传的,这就是一个“众包”(crowdsourcing)的概念,参加者可以在这个平台去了解、去搜索一个学校的资讯,但当他起身出发的过程中可能又会发现另一个新的学校,同时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活动让更多人去参与。网站创立2年后,注册用户就超过24000人,收集到的学校资讯达930所,发现不同学校需求830种,组织活动800多次,建立小组超过300个。
 


(图片来源:Vide创志

从深入接触了解真实的需求

透过这个活动余志海团队开始和偏乡学校有了更多接触,后来他们更深入去了解之后才发现这些学校需要的不仅是物资,更需要的其实是适合偏乡的教育方式,特别像是:艺术、阅读、戏剧、生活这些方面,于是“一公斤盒子”这样的产品诞生了。

每一个“一公斤盒子”所代表的,其实是一个班级的一节主题课程,里面有课程所需的材料和一份活动指南,他们希望透过这个盒子帮老师及那些到偏乡教书的志愿者开展一堂生动的主题课,给偏乡学校带来多元化的课程体验。

余志海特别介绍了其中一个产品–“地震盒子”;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地震之后在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一个课程,他们发现老师们在这门课通常只是讲讲基础地震的知识而已,好一点学校才会做逃生演练 (怎样从教室逃到安全的地方,通常是操场),但他们研究后发现在地震发生时,其实孩子当下并不一定是在教室内的,所以若我们只让学生熟悉从教室逃到操场的路线的话它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于是在这个盒子里他们思考的是;该如何能让学生掌握“在不同环境内设计自己的逃生路线”这一项技能。


(图片来源:Vide创志

是故最后他们在这个地震盒子里设计了三个活动:

  1. 让学生用一堆积木去搭出不同的房子,然后把数量不一的小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房间里、房间外、空地),然后摇晃课桌椅去模拟地震的发生,让学生去观察纪录,把小人放在什么位置会更安全,这样就可以让小朋友意识到哪里是安全的

  2. 之后是让学生去设计一套逃生的路线,因为他们知道哪里是安全的,所以可以把位置标出来,再利用地图把实际的线路设计出来之后去练习这个线路

  3. 急救包该怎么设计,就是当你走不出来之后,这个急救包可以增加你生存的机率,但这里面要放什么呢?盒子内共列出40~50个物品,但条件是只能放7样,至于要放哪几样就让学生去讨论、做出决定并和大家分享

从11年开始,“一公斤盒子”到现在前后共有18种产品,采用的学校大概是超过700所,总共有25万人次的学生使用过盒子所上的主题课。


(图片来源:Vide创志


(图片来源:Vide创志

把设计权还给老师

余志海特别提到,这其中有些盒子其实是半成品,那是因为后来他们发现了偏乡老师更深的需求和担忧,是来自于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特别有能力的老师,所以如果他们直接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但在过程中老师的能力并没有更好的提高的话,长久来讲对老师的成长并不是真正的有利,而且后来他们发现,当他们提供的是“未完成品”时,这些老师会应用许多在地的元素来支援内容的不足,也让在地知识能够因此被参与进来。

因为在过往尽管授课课本是通用的但其实其通用性却非常有限,也因此他们认知到,如果真的要解决偏乡的问题他们就得将设计权还给老师,因为老师是最了解当地的人也最了解当地的材料、知识和问题。由于认知到这一点,余志海和他的团队退回到一个只是提供给这些老师工具方法的角色,让这些老师从一个被动的使用者,进一步能够成为一个知识的组织者。分享最后,余志海提到其实偏乡拥有非常丰富的在地资源,而每个人其实也都有设计能力,要如何让每个人都成为老师,就是余志海翻转偏乡教育的开始。

全文转载自Vide创志,原文标题:让志愿者成为行动者就是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