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泡泡串联远方思念:台湾设计师善用科技,重现阖家欢聚时光
生命力新闻/记者许竹忻、蒋岑苹
在 2017 年获得奇想设计大赛银赏奖的“Bubble.Bubble”远端亲子互动泡泡机,藉由童年戳泡泡、吹泡泡的意象,拉近亲子距离。当父母向手机麦克风吹气时,小孩手边的“Bubble.Bubble”便会吹出泡泡, 即使分隔两地,亲子互动也不会因距离而消失。设计师陈嘉伟不因此为满足,认为产品还有改良的空间,尚未计划量产上市。
“Bubble.Bubble”利用泡泡 缩短亲子距离
“Bubble.Bubble”由就读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的陈嘉伟所设计,同时,也在 2017 年奇想设计大赛中抱得银赏奖。现代父母常忙于工作,没办法花太多时间陪小孩玩耍,所以即使相隔两地,只要身边有手机,亲子互动也能继续维持。
(“Bubble.Bubble”远端亲子互动泡泡机。来源:蒋岑苹)
“Bubble.Bubble”机身前设置了红外线感射区,在侦测到小朋友与泡泡作互动后,便会发出音效。而在 APP 设计上,“Bubble.Bubble”透过记录通话时间跟次数,来判断亲子互动的频率,同时建立商城提供父母选购泡泡音效,若通话频率高时,即免费赠送一款泡泡声音,利用奖励的方式来延长产品周期。
儿时常见画面 却因经济发展而渐渐消失
陈嘉伟说:“吹泡泡是每个人心中曾经都有过的回忆,后来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但是这件事情应该被保留下来。”原本是儿时常见的画面,却因为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父母必须到外县市、国外去工作,造成亲子互动的时间缩短。“假性单亲”的比例提高,常常只有父母其中一方在家中陪伴小孩,全家外出玩耍的欢乐时光,也逐渐消失。
陈嘉伟表示设计来源来自一次在公园的观察经验,那时看到小朋友在玩泡泡,原本这样的画面在过去是很平常的,现在却很少见,而这样有趣的回忆他认为是应该被保留下来的。
他也提到那次在公园观察到的另一个特别现象,有一位妈妈带着两位小孩到公园玩,但是却没有看到爸爸的身影,这样的画面好像少一个人,所以他开始思考,是不是因为现在的父母太过忙碌,没办法陪伴小孩,让那些原本应该被保留下来的回忆消失无踪。
远距父母的状况,陈嘉伟认为情况在未来只会越来越明显、普遍。“Bubble.Bubble”的参赛影片拍摄者江亚庭则认为,“从一开始这个现象发生,到出现不同的亲子互动设计甚至是现在的泡泡机,虽然科技可以改善问题,但亲子间的互动最重要的解决办法应该就是爱了。”
造型及技术问题 成为设计过程中小障碍
陈嘉伟以在公园看到的画面以及儿时吹泡泡的回忆进行设计,但光是造型的部分就让他伤透脑筋,该怎么去配色、怎么样的造型才会吸引到小朋友,前前后后修改了不少次。而且,为了要制作出真正可以使用的模型,在技术方面也请教一些拥有相关经验的朋友们,过程中让他了解到,自己一个人是没办法完成这个作品的。
江亚庭在陈嘉伟完成设计后,曾与就读国小一年级的小演员一同使用泡泡机。她表示,小演员除了一开始就对造型很感兴趣外,看到泡泡从机器出来也非常开心,所以江亚庭认为在一项设计中,能跟使用者产生互动和回馈是最重要的。
(设计师陈嘉伟(右)与摄影师江亚庭 (左)。来源:蒋岑苹)
需要考虑的层面太多 暂无量产的想法
对“Bubble.Bubble”的未来想像,陈嘉伟表示若未来“Bubble.Bubble”上市后,可能会增加不同的泡泡形状;江亚庭也提出建议,希望未来“Bubble.Bubble”可以提供小朋友连机互动的功能。但依目前情况来看,陈嘉伟表示泡泡机的功能能做到目前这个程度已经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状况。至于量产,则有太多需要考虑的因素,虽然还有改良的空间,但不是目前自己可以做到的,要怎么去评估量产之后的成本效益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跟心力的。
而指导教授郑金典则表示,现在假性单亲的父母为了要弥补亲情上的疏离,对于孩童的呵护已大于过去家庭的行为,所以更可能去满足小孩的需求,也更加重视与孩童的亲子距离行为。虽然产品要能与市场接轨,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去实践与克服,但若把上述的现象套入在亲子议题的产品上,那在未来是有可能成为一个有规模市场。
(泡泡机的App与其操作画面。来源:陈嘉伟)
采访侧记
泡泡机这个产品致力于解决眼前台湾的问题,觉得很神奇的是童年吹泡泡的回忆也可以扣合到设计,而泡泡也成为增温家庭感情的媒介,还可以发出声音,当时我们就觉得非常新奇,非常希望可以看见这些优秀的设计可以继续发光发热。
全文转载自生命力新闻,原文标题:“Bubble.Bubble”用泡泡拉近远距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