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老又少子的偏乡部落,如何实践长照?深耕原住民社区的社工:“让部落人服务部落人”

2019-08-01

又老又少子的偏乡部落,如何实践长照?深耕原住民社区的社工:“让部落人服务部落人”

文:黄教峰

又老又少子,如何发展长照?

据内政部统计,107 年时,台湾 65 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 14.05%,正式成为高龄化社会。而如果只看偏乡部落,65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远大于 14.05%。此外,困扰台湾许久的少子化,在部落也颇为严重,常见哪个部落小校又面临裁撤危机,在又老又少子的状态下,部落长照该怎么走?

约莫在去年此时有一则新闻,许多面临招生、转型压力的高中职相继开设长期照护科,单单台北市三所高职核定招生 170 人,但最后只招到 20 人。这则新闻透露一个讯息,长照确实有人力需求与商机,但却没有生力军愿意投入。都市如此,众多偏乡更是如此。

长照 1.0 到长照 2.0,偏乡资源升级?

自民国 97 年开始推行长照政策以来,至今已经迈入 11 个年头,现在也已经迈入所谓的长照 2.0。从长照 1.0 迈入长照 2.0,看似长照触及层面更广,还规划  A、B、C 三级长照服务据点架构。但实际上长照 1.0 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延伸到长照 2.0,这些问题并没有因为长照迈入新境界之后就消失。

以笔者曾作为第一线服务部落的期间为例,刚好从长照 1.0 跨过长照 2.0,并没有深刻的感觉部落中的长照 1.0 与长照 2.0 有何不同。因为在部落中,长照服务提供者手中握有的资源一直有限,部落长照资源也没有显著的增加。

部落长照所面临的困难,不外乎先天受地理因素与交通因素限制,这项先天限制造成许多服务不易展开。以长照不可或缺的医疗资源而言,都市地区往往半小时内就能抵达区域教学医院或是医学中心,到诊所就医更是 10 几分钟的路程。

以笔者服务的部落为例,光光是要到区域教学医院就要耗时 1.5 小时,到医学中心更是要耗时两小时,即便是到地区医院都要一小时。然而这些辛苦经营的地区医院,却也因为地处偏远、医护薪资不若都市丰厚,常常几个月后医师又换人了、或门诊时间又改了,甚至是连门诊都没了。医疗资源的不稳定,也影响在地居民就医选择与意愿。


(医疗是长者最需要的服务之一,但就医往往大费周章。来源:眼底城事


先天限制可能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或者不是能解决的,那后天因素呢?

后天因素中,人口严重外流是部落严峻的课题。以笔者服务的乡镇为例,户籍登记近 5 千人,但实际居住应该仅有两千余人,且泰半都是老人或学童。在此情况下,能执行第一线长照服务的照服员自然也就不足。在笔者服务的地区,一位居服员常常要服务 2 至 3 个村,村与村的距离大约 10 公里左右,大约是台北车站到汐止的距离,有位居服员甚至还要到“隔壁乡”服务,这样的缺工状况常常让居服员吃不消。

曾经有位居服员苦笑着说:“一个月虽然可以有 3 万多的收入,可是个案实在太多,连假日都在服务,我假日也想休息”。负责长照服务管理的长照专员也常感叹找不到新血,明明参加照服员培训不需学费、还能请领生活津贴,但往往课程一结束,多数人仍不愿投入长照第一线。

造成偏乡居服员难寻有许多因素 ,笔者认为主要还是:第一,国人普遍对于居服员的观念还停留在如外籍看护、清洁员的职业,职业地位在国人地位仍不高。第二,不能否认居服员工作不轻松,且常常要面临不洁的环境或重度失能的案主,这可能对许多人是难以跨越的门槛。


(部落虽然好山好水,但地理因素也造成长照落实的困难。来源:眼底城事


向传统学习,发挥传统地方组织能力与善用传统制度

在解决办法上,除了改变国人观念、提高居服员待遇、建立职业荣誉感与职业地位外,笔者认为也该从部落内部做起,长照服务或许可从传统地方组织与传统制度中催生。

部落中普遍都有社区发展协会,社区发展协会是部落自主发展长照较为可行的方式,也是地方存在最久的人民团体,依规定能撰写计划书申请经费。以笔者服务的区域为例,已有 4 个社区发展协会曾经或是正在办理关怀据点。

关怀据点作为最贴近部落的长照服务站,让长期独居或是有需求的长者每周固定数天聚会,由专人带领每天活动,包含利用纸、吸管、铝箔包或是传统的月桃叶,制作各种手工艺品;或是透过运动、益智游戏减缓老化;午间也能一起用餐,让长者能够享用健康餐点。且倘若长者若没有按时出现在关怀据点,也会有人注意长者是否在家中产生意外。

除了社区发展协会,部落随处可见的基督教会与天主教会也能是发展长照的动力来源。在许多部落中,牧师、神父与传道人员动员的能力都不亚于其他组织,甚至神职人员是部落中重要的领导人物。而教会本就有发展关怀弱势教友,若是能再加入长照服务,让长照服务触角深入部落各角落。以笔者服务期间,已有一个教会正在投入申请关怀据点。

但关怀据点能提供的服务毕竟有限,长者需要的居家服务还是得居服员前往家中服务。在人力问题上,笔者认为一些传统制度也是长照服务可以借重。相较于汉人社会,如阿美族还留有年龄阶层,其中青年人属服务部落阶层,便可连结部落服务与长照服务,让长照服务成为部落服务的一环,灌输长照精神与服务,并由专业单位带领实习、传授服务项目、亲身操作服务方式,让服务由口号化为行动,切实服务部落中最需要服务的群体,并由此培养长照人力。同样的,近年许多部落纷纷成立青年会,担负服务与振兴部落大任,长照服务与文化复振都成为部落服务的重点。


(学生透过戴上模拟黄斑部病变等老化情形,了解老化后行动的困难。来源:眼底城事


活化部落,由部落投入长照,结合外部民间资源

除了在传统制度与传统组织下发展,也应该以“整体”的概念思考如何活化 “部落”,长照资源缺乏不会是部落的“单一”问题,长照资源的缺乏其实就反映的部落总体缺乏的现况。撇除自然、政策因素可能难以改变,后天因素或许是可以努力的。例如人口与劳动力议题上,青壮年流失是许多偏乡共通的问提,倘若能让旅外青壮年返乡定居与生产,不仅能为部落带来劳动力,更能为部落带来“动力”,他们将是活络部落的重要角色。

在笔者服务的地区有几个部落,数年来坚持独一无二的部落生态旅游路线, 从一开始的惨淡经营,近几年来逐渐打开知名度,而且各有各的特色、不相互重叠,每到假日总有许多游客上山。在产业活化之下,也带动青壮年返乡定居,虽然还没有青壮年投身居服员行列,但也在社区发展协会的组织下进入关怀据点服务,也算是青壮年投身长照服务的第一步。但必须说明,并不是所有部落都有这么得天独厚的资源可以发展观光带动人流,多数来说还是处于青壮年流失的状况。

那么该如何让青壮年加入居服员稳定人力需求?看来还是得从“部落”发展。在部落服务时,笔者身为一个外地人、代表都市来的社福组织,初期在没有义工协助下,只能自己送餐、免费接送就医、访视、提供物资、为案主清洁身体。渐渐的,透过与亲属、教会、村里长、社区发展协会、既有社福单位与地方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并至学校宣导,开始有地方居民加入关怀访视或送餐服务行列。在服务期间也多找地方青年一同服务,诸如关怀访视、送餐等都是较为容易上手的服务就能让在地青年一同服务,让“部落人服务部落人”的想法浅移默化。


(春节前夕,邀请当地小学师生将物资送予部落独居长者,落实爱老人教育。来源:眼底城事


做到了关怀访视与送餐等较易上手的服务后,长者最需要的医疗等其他服务呢?现今虽然有许多社福单位逐渐往偏乡服务,提供接送就医、物资协助、原床泡澡、沐浴、居家服务、资源连结、转介等关怀据点较少提供的资源,填补了一些关怀据点无法提供的服务。但许多社福团体也都面临人力不足的问题,常常必须由邻近乡镇、或是从都市调来服务人员,或是一个人要服务好几个乡镇,往往也造成了服务人员的高流动率。然部落其实不乏社工人员或是社工系毕业生,但正如一般青年人向往都市发展,返乡服务的人其实数量有限,如何让这些生力军愿意回到部落服务,或许是各单位可以思考的。

民间基金会做虽然可以提供不少资源,但终究是个外来者,与在地社群总会有一道隔阂。以笔者的经验为例,起初大家很好奇这个白浪(汉人)来部落做什么?有人说是做研究、学生,也有说是共产党的(因为部落附近有个重要军事基地,当时媒体盛传有中国人来窥视基地)!

后来,笔者总说“我住在哪个 vuvu(祖父母的意思,也可以是祖父母称呼孙侄辈)家,我是社工”,定居久了也逐渐像是房东一家人般。且刚好 vuvu 是部落中重要家族的长辈,透过这层关系逐渐取得居民信任。随着逐渐融入部落,部落长者也帮我取了名字——Kapi,意指很会做事的男人,被在地人认同后,当地居民也主动介绍需要协助的长者,也与村里长、乡民代表、学校、教会等地方组织建立关系得以运用地方资源。

但是到了隔壁部落,因为没有这层关系,往往较难得到长者的信任,也较难与地方组织建立关系,在那个部落也得不到名字。因为在部落亲属关系非常重要,部落不大且人口不多,彼此都能牵起或远或近的关系。每当长者在说明谁是谁的谁时,以汉人的观念而言那都是非常遥远的亲戚,但在部落却被记得清清楚楚。也因为这样的亲属概念,如果服务者跟被服务者有某种亲属关系,彼此的服务与信任也能更为顺利展开,也能介接当地资源与外部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合作与互助。

面对又老又少子的人口结构,部落长照是一条漫漫长路,部落长照要持续推行,最重要还是要减缓人口流失。当部落中有青壮年阶层,并参与发展长照服务,介接在地与外部资源,部落才能活化,长照服务也才能持续发展。

全文转载自眼底城事,原文标题:又老又少子的台湾 部落长照怎么走— 振兴部落、结合传统组织 与稳定人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