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慈善?—点燃自己 燃烧别人
中华慈善博物馆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路9号)
中华慈善博物馆是由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冠名,民政部和江苏省政府合力推进,南通市具体承建的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
1. 慈善思想:展示中国古代慈善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对慈善文化的影响。
道教和慈善
儒家思想与慈善精神高度契合。孔子倡"仁者爱人",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强调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孕育了传统慈善文化,宋代范仲淹设义庄、明代同善会等皆体现"仁政"思想。儒家将慈善视为修身齐家的延伸,通过"义利之辨"赋予济世行为道德价值,使慈善不仅是物质救济,更是道德教化的载体,形成中国特有的伦理型慈善传统。
道教和慈善
道教与慈善紧密相连,其核心理念“济世利人”深刻影响了传统慈善实践。道教主张“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强调天道贵生、无量度人,提倡“行善积德”以契合自然之道。历史上,道教通过施药、赈灾、修桥铺路等方式践行慈善,如葛洪行医济世、全真教广设粥棚等。道教慈善不仅注重物质救助,更强调“阴德”观念,鼓励不图回报的善行,追求“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修行境界,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慈善传统。
佛家和慈善
佛教与慈善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核心理念“慈悲为怀”直接推动慈善实践。佛教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强调众生平等,倡导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以积累福德。寺院自古设立悲田院、施粥所等救济机构,践行“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佛教慈善不仅关注物质救助,更重视心灵解脱,通过放生、印经、义诊等方式实现自利利他,形成宗教与慈善相融的济世传统。
伊斯兰和慈善
伊斯兰教将慈善(天课与施舍)视为核心教义与信仰实践。
《古兰经》强调“正义是……分舍亲属、贫民、旅客所应得的”(2:177),规定天课(Zakat)为五功之一,要求富裕穆斯林每年捐献2.5%的财产济贫,以净化财富、平衡社会。此外,施舍(Sadaqah)作为自愿善行,涵盖物质帮助、知识传授甚至微笑待人。伊斯兰慈善强调“右手施舍,左手不知”的隐秘性,避免受施者尊严受损。历史上,穆斯林通过瓦克夫(Waqf)制度建立医院、学校与公共设施,形成持久的慈善传统,体现“信托于主,惠泽众生”的信仰精神。
犹太教和慈善
犹太教将慈善(Tzedakah)视为神圣义务与公义实践,而非单纯的怜悯行为。
《希伯来圣经》强调“公义”(Tzedek),认为财富是上帝的托管,济贫是修复世界(Tikkun Olam)的必然行动。犹太律法规定,即便受助者也须捐献,形成“人人皆施、人人可受”的共同体精神。慈善形式分八等级,最高是“助人自立”(如提供工作或贷款)。中世纪犹太社区建立慈善箱(Kuppah)制度,系统性分配救济金;现代犹太组织则推动教育、医疗等全球公益项目,体现“行公义,好怜悯”的古老训诫,将慈善视为缔造社会正义的神圣契约。
2. 慈善历程: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从先秦时期到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
3. 慈善组织:介绍历史上和当代的各种慈善组织及其运作模式。
4. 慈善人物:展示古今中外的慈善人物事迹,如张謇、武训等。
5.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成就。
6. 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的慈善事业:展示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慈善活动的成果。
博物馆还设有临时陈列区,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如“张謇慈善思想书法展”。馆内还收藏了大量与慈善相关的文物、史料、图片等,如清代牌匾、苏绣屏风、剪纸作品等。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守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遵司马公家训积德当先”座屏
汉代王杖十简
汤东杰布泥塑
清咸丰四年(1854)“如松”杉木匾
晚清“善庆堂”杉木匾
积善堂记
明代为善最乐铜镜
(以上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