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到花莲海边创业!她视海洋永续为一生志业,要让友善渔业好吃、好懂又好玩

2019-08-01

社企流/李沂霖

在花莲县紧邻太平洋的渔场旁,一个名为“洄游吧 Fish Bar”的新创团队扎根在此,不少民众来这里购买鲜捞渔获、参与海洋教育讲座、更有从大海到餐桌的食鱼体验活动。从一级产业串连到三级产业,洄游吧为在地的传统渔业开启新的篇章。

从学术殿堂站上创业第一线,她到花莲推广永续海洋理念

洄游吧创办人黄纹绮,从小在台北长大,但对海洋一点都不陌生,因为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回花莲外公家,踏踏七星潭的浪花、看着舅舅们在一旁的定置渔场工作。湛蓝色的童年记忆,让黄纹绮自然而然地热爱海洋,大学选填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中山大学海洋环境及工程学系,一路从学士到硕士,黄纹绮累积深厚的海洋保育相关知识、更随着当时的老师将理论化为实作,协助执行生态港规划案。

在黄纹绮原本的职涯规划中,读完硕士、当上研究助理后,接着就要出国攻读博士。但是在博士奖学金申请通过之际,黄纹绮却决定放弃这条路。

“因为比起做研究,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实作。”黄纹绮表示,在担任研究助理、随着教授执行专案的过程,她了解到自己其实更希望能透过实际行动,让大众了解海洋并关注海洋议题。于是,她便在脑中构思,如何让人们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也能达到友善生态、永续发展的目标。

黄纹绮观察,要将海洋永续概念推向大众,“吃鱼”是人们最有感的事情。“因为‘吃’这件事情是与人们最亲近的,要能引发大众兴趣,他们才愿意去听你的理念。”于是,黄纹绮便初步建构洄游吧的雏形,希望透过食鱼教育和体验活动,拉近消费者与海洋的距离,并藉此推广永续海洋理念。

为了实践脑中的蓝图,黄纹绮毅然决然回到花莲,以自家的定置渔场作为起点,在七星潭旁开创自己的事业。

为什么以花莲的定置渔场作为创业起点?黄纹绮表示,除了家中经营渔场事业可作为支援之外,更重要的是,定置渔法其实是相对友善环境的捕捞方式,与自身欲推动的海洋永续核心相辅相成。

黄纹绮进一步解释,定置渔法的概念为,利用鱼群随潮流洄游的特性,在鱼道上以被动方式设置固定渔网进行捕获。以此法捕来的鱼多属于表水洄游性鱼类,是学术界认定较建议食用的鱼类。


(放置于洄游吧体验教室中的定置渔网模型。来源:社企流)


踏入渔场,黄纹绮从参与一级产业的工作细节开始,她认为,要推广正确的食鱼教育,自己也必须掌握渔获从捕捞到料理的所有技术。

于是,黄纹绮每天早起跟着舅舅到渔场看渔获上岸的过程、也到传统市场去学如何处理鲜鱼、更参加在地资深的海洋教育组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海洋解说员培训。走出学术殿堂,站上面对海洋的第一线,黄纹绮笑说:“以前都是看鱼类图鉴认识鱼,后来则是学会到现场认鱼,知道怎么挑鱼、怎么处理、还有什么季节该吃什么鱼。”


(洄游吧创办人黄纹绮。来源:社企流)


串连在地渔业,以“鲜捞、平台、体验”3 面向建立品牌特色

经过一年的准备,黄纹绮累积了一定的在地人脉与资源,洄游吧正式于 2016 年登记为公司,以“鲜捞、平台、体验”3 个面向建立起品牌独有的特色。“我们希望渔业不只是一级的捕捞,也有二级加工、三级观光与体验教育这部分。”

“鲜捞”指的是洄游吧与当地的定置渔场合作,仅贩售当季鲜鱼,并依据中央研究院发布的“台湾海鲜指南”为指标,避免捕获已过度捕捞的红灯等级鱼类。而从渔场捕获的新鲜鱼种皆会在 24 小时内,以真空包装、低温冷冻的方式处理,让消费者可至洄游吧现场购买或透过网路宅配,品尝新鲜的美味。


(洄游吧与定置渔场合作,严选以友善渔法捕获的当季渔获,以真空冷冻包装新鲜直送到消费者面前。来源:洄游吧 Fish Bar


而“平台”则是指,洄游吧透过官网、粉丝专页等线上平台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在网路上以视觉化的方式转译食鱼、渔业及友善海洋等相关知识,让消费者了解该吃什么鱼、怎么吃鱼及鱼从哪里来,使大众对渔业有更深入的认识,藉此推广永续海洋的重要性。


(洄游吧透过资讯视觉化的方式转译海洋相关知识,促进消费者对海洋的环境与资源利用有更深入的认识。来源:洄游吧 Fish Bar


除了线上资讯的汇整与传递,黄纹绮认为线下的“体验”教育更能让消费者有感,于是便设计各种游程,带领消费者搭船出海、参观渔场、逛鱼市场并亲手做鱼料理,完整重塑大海到餐桌的过程。

如洄游吧的知名游程之一“勇闯海上大迷宫”,便结合出海赏鲸与渔场导览,让消费者不仅能参与花莲最知名的赏鲸行程,更能一窥渔人的工作样貌。最后还有洄游料理 DIY,由专业职人带领众人亲手烹煮鱼料理,体验鲜鱼从清洗、烹煮、品尝到收拾的过程,大幅缩短消费者与产地之间的距离,完成一场深度的渔业体验。

洄游吧盼能以吸睛的体验,让民众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找回对大海的热忱、进而愿意付出心力保护海洋,达成永续发展的愿景。


(洄游吧设计鱼料理 DIY 活动,盼拉近消费者与产地间的距离。来源:洄游吧 Fish Bar


新创如何立足百年产业?建立互信是关键

一间小小新创如何在拥有百年历史的渔场产业中立足?黄纹绮表示,与在地业者建立互信关系是关键。

“有些人误以为定置渔业是不是快要没落了,所以洄游吧才来到这里想要复兴产业,其实不是的。”黄纹绮说道,洄游吧的初衷是将一级到三级的服务带入渔村,让海洋保育观念更普及、渔业发展更永续。那为什么这些原本“过得好好的”定置渔场,要配合洄游吧带民众来参观,甚至愿意出动专业渔人担任讲师、为大众解说呢?

推教育讲座、带渔场导览,这些对当地渔场来说都是很新颖的概念,“刚开始,有些渔场还以为我们是来骗钱的。”黄纹绮表示,与渔场建立互信关系,首先要了解渔场的作业流程,不能因为要带导览或讲座就影响到渔场工作;再来就是好好沟通,让渔人理解办活动的目的及方式,而因为活动而衍生的空间承租或讲师费用都必须清楚交付,避免让人有被消费之感。

黄纹绮分享,创业初期,她花费很大的力气与在地渔人沟通洄游吧理念,连自己在定置渔场工作的舅舅都曾不谅解“为什么要回来做这个?”黄纹绮咬着牙,从邀请舅舅担任讲师、举办免费课程开始,一步步将渔人的专业、友善环境的渔法以及永续海洋的观念推向大众,也逐渐影响了在地的渔人。

对多数渔人而言,渔业是“不喜欢读书的人”才会从事的劳力密集工作,他们完全没料到会有年轻人愿意来听渔人分享工作经验,且数量逐渐扩增。在洄游吧推动的渔场体验活动中,他们感受到大众对于渔业工作的好奇与尊重,也因此改变了对自身工作的想法,更愿意进一步了解永续海洋的概念、成为与洄游吧并肩合作的夥伴。


(洄游吧与在地定置渔场建立互信,成为并肩合作的夥伴。来源:洄游吧 Fish Bar


“先有获利才能永续”洄游吧开创新商业模式,盼将影响力扩及全台

如今,洄游吧成功地将在地的一级产业串连到三级产业,像是透过渔获宅配服务,让以往只将鲜鱼贩售给市场的渔场,开创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商业模式。此外,洄游吧更带动了在地独特的观光体验。“有不少年轻人特地来花莲就是为了参加我们的体验活动,让我觉得深受鼓励。”

“我不敢说洄游吧对当地居民或定置渔场产业有多大的影响,但至少有让更多人知道,七星潭这里除了看海、看日出,还有一个从日本殖民时代就开始、历史悠久且对环境较友善的定置渔业。”黄纹绮感性地说:“虽然我们现在赚的钱可能还不及定置渔场的 1%,但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将在地渔场由一级产业串连至三级产业,让一些对渔业及海洋有兴趣的年轻人可以投入其中,共同透过知识传递与体验活动,推广永续海洋理念。”

自 2016 年洄游吧成立至今,正职员工从原本的一名增加为 3 名,还有 8 名兼职夥伴协助体验活动进行。洄游吧更持续培训介绍永续海洋知识的讲师,团队成员日益扩增。黄纹绮分享,目前洄游吧的经营概况已达到损益两平、迈向稳定成长。

对于其他欲投入地方创生的年轻人,黄纹绮再三提醒“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想做地方创生,一定要先想好你的商业模式。”黄纹绮表示,台湾的年轻人都很有想法与热情,但是热情会因为你到了不同的地方、遭遇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消磨殆尽,此时若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达成,那也别提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了。

“一开始一定会很辛苦,不过也有很多资源可以运用。”黄纹绮提醒,创业过程中别忘记善用政府或是企业的资源。以洄游吧为例,创业初期因参与教育部青年署“U-start 创新创业计划”得到创业资金、也因参与了某企业的计划,获得专业顾问的建议,而逐步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令洄游吧得以一步步发展至今。

未来,洄游吧盼能将影响力扩大,让永续海洋的理念在台湾遍地开花。“台湾是海岛国家,有很多的渔村,我们希望,洄游吧成功的模式可以作为经验的转植,让各地的年轻人都可以复制,这样才能扩散更广、影响更多人。”

核稿编辑:郭洁铃
策展夥伴:鸿海教育基金会、永龄慈善教育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