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台湾纺织业盛世再起——纺织厂二代开办职人课程,打开年轻人接触纺织的大门

2019-07-31

倡议家/文:谢宜婷

新北市新庄一带有许多纺织工厂,上下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走进工厂里,看到的师傅是 60 岁上下的爷爷奶奶们,但是在巧欣针织社,却有几个年轻人正睁大眼睛,认真观察五颜六色的毛线如何从机台来回的交织变成一条有花色独特的围巾。老师傅细心地指导大家如何操作机器,年轻人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学示范,惊叹着配色与力道造成的差异。学员们的惊喜与师傅不时的幽默,让整个空间充满着笑声。

在工厂的角落,有一个女孩观察着大家,并不时提醒着所有人时间,她是陈思颖,巧欣针织社的第二代。前年从英国留学回来后,就开始了 Factory NextGen 的计划,主要有 3 大部分:“职人课程”、“职人培训”与“商品开发”。

老师傅化身老师,青少年在纺织机旁跳热舞

“职人课程”是开放给民众的针织课程,由老师傅们教导学生如何勾针绣补、织围巾。但是老师傅通常针织技艺高强,却不是个会教学的老师,于是“职人培训”就教导工厂的老师傅们如何表达,让他们能够与学生达到有效的沟通。“商品开发”则是贩售毛线制的配件,像是手提包与环保杯袋,这个部分的收入得以让工厂在接单淡季时维持生存。

其中职人课程还特别规划了给青少年的营队,Factory NextGen 邀请高中职学生进入工厂,参观纺织品的制造流程、亲手体验纺织技术并在营队时间最后写下对纺织厂的看法。如果学生在营队结束后,对纺织厂产生兴趣,就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说工厂的故事。例如热舞社的学生在纺织机台旁跳舞、爱写作的学生采访职人与工厂的故事、爱艺术的人用毛线和布料创作,不同天赋的孩子都在这里找到发挥的舞台。

回想起计划的开始,陈思颖笑着说:“我要很诚实地说,怎么走到这一步我都不知道。”当时赴英国攻读硕士,主修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只是因为过去常在工作中听到老板提到相关概念,加上家里纺织厂正面临结束危机,于是决定以制造业为论文研究主题。

硕士的第一年,陈思颖做田野调查,访问了纺织产业的工厂及相关利益者,还有连结产学两端的教育部,才发现纺织业的没落不能只归因于时代变迁,还有技艺的世代断层。这个发现在她的心中萌芽,一直到毕业前夕,许多人鼓励她继续发展以纺织业为主题的毕业制作,她才走上了这趟充满意外的旅程。

打开门让年轻人看见纺织厂与自己的天赋

有一次的工作坊中,陈思颖认识她唤作“阿妹仔”的年轻女孩。那个工作坊是阿妹仔刺勾针绣补的初体验,一试就深深着迷,身为新庄在地人,她惊讶地说:“我不知道新庄还有这个工厂耶!”

原本就对编织就有兴趣的她,热情地问着陈思颖:“你们有没有缺人?”不过陈思颖不打算征义工,婉拒了那位阿妹仔。但是阿妹仔没有放弃,“她自己跑来问我爸,可不可以协调一下?”于是,阿妹仔现在成为团队的一份子,会在周末有课程的日子来协助课程。

几次工作坊,加上这件事,陈思颖深刻体会到“不是没有人要学(纺织),而是我们根没本没有把门打开!”从小在纺织厂长大的她,常常会听到老一辈感叹年轻人不想学,但是陈思颖发现事实是“没有年轻人想学是他们说的啊,他们说没有人,但重点是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认识纺织,陈思颖举办营队,邀请高中职学生及老师到工厂参观、体验,想了解年轻人对纺织厂的看法。很多学生反应都很热烈,提出了各式的问题:“这个阿姨的工资多少钱?”、“这个卖出去多少钱?”犀利的问题。


(老师傅细心地指导大家如何操作机器,年轻人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学示范,惊叹着配色与力道造成的差异。来源:谢宜婷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也透露心声,“我们国中读了 3 年,然后就被贴上一个标签,然后被决定了我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曾经在高中实习,站在教育第一线的陈思颖,能够理解学生的无奈,而这也加强了她持续这个计划的动力。透过营队体验,她认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即使最后学生决定再也不要做纺织了,那也是很棒的探索。”她眼神坚定地说着。

连结不同的世代是陈思颖计划的重要理念,从计划名称 Factory NextGen 就可以看出。过往的经验告诉陈思颖,要让老一辈改变很困难,他们总认为年轻人不想学纺织、他们也不会主动接单,只是被动等着大厂发案子。然而,年轻的一代即便对纺织业有好奇,也缺企画及组织的能力,陈思颖及她的团队因此扮演中介者,带领年轻人认识纺织产业及技术。

同时,她也希望这个计划能帮助那些不被看见的孩子重新定义自己,她真心希望“教育是要培养每个人应该有的价值,然后用他喜欢的方式。”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认识纺织,陈思颖举办营队,邀请高中职师生到工厂参观、体验,想了解年轻人对纺织厂的看法。来源:张瀞文


他人意外的回馈带来新的眼光

带领年轻学生认识纺织的过程中,陈思颖从学生对工厂印象的回答,看见了很多过去没发现的新奇,有学生觉得工厂跟家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很酷,也有学生觉得跟老师傅互动的过程很有趣,例如老师提到“同学们,衣服分为前、后片……”,马上就会有人提问:“什么厚片?吐司厚片?”

从别人的眼睛,陈思颖发现从小习以为常的生活原来这么特别,也因此看见工厂与职人的价值。

意外的收获不仅于此,有一次陈思颖回母校摆摊展示 Facotry NextGen 作品时,一个泰国男子在摊位前站了好久,后来他表示自己是一位讲师,也对自己国家的纺织业感到忧心,泰国目前正面临工资上涨的问题,加上人力费用更便宜的缅甸崛起,国内纺织业需要寻求另一条出路。当他看到陈思颖的计划,像是被鼓舞,纺织业真的有另一条路。

除了面临相同困境的外国人,有一些工厂二代也透过脸书向陈思颖的团队表达赞同,顺便吐露心声,描述自己家的工厂也面临收厂的危机,身为二代的他们在过程中受了不少煎熬。即使不是纺织业圈内的人,有些民众偶然在网路看见这个计划,也会传讯息给该团队,单纯地表达感动。


(纺织业的没落不能只归因于时代变迁,还有技艺的世代断层。来源:张瀞文


参加国际竞赛,让台湾被看见

谈到 Factory NextGen 的未来时,陈思颖目前其实也没有明确的方向,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她都用工作坊来验证计划的方向是否正确。每次工作坊时间2个小时,前 40 分钟参观工厂、中间 40 分钟动手体验、最后 40 分钟利用便利贴回答陈思颖的提问,例如:“工厂酷不酷?”搜集完大家意见后,接着进行分析,然后再调整计划方向。

陈思颖笑着说:“这个计划是大家的”,除了参观者的回馈,陈思颖还因为这个计划认识了一些老师和同样做服务设计的朋友,他们的意见及专业,也是计划的重要资源。

陈思颖补充,她希望在这个计划第四年时,以企业的形式再参加一个国际竞赛。一方面是因为获得比赛认证后,执行计划时会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希望台湾的纺织能被世界看到。她回想过去参加海外竞赛时,虽然这个计划只是入选,但是看到台湾纺织厂的图案出现在超大的萤幕时,她觉得很骄傲。

她也思考过创立自己的品牌。当工厂处在接单淡季,自创品牌的纺织配件就可以填补代工时的空缺,同时也可以让下一代看见纺织的多样性,刺激他们对这个产业的想像,陈思颖希望下一代可以跳脱“我们只能做这个”的局限想法。


(陈思颖发现从小习以为常的生活原来这么特别,也因此看见工厂与职人的价值。来源:张瀞文


Factory NextGen 计划的成长过程就像是一场充满意外收获的冒险,一开始陈思颖并没有要刻意寻求解答,无论是纺织业的没落或是教育现场的困境。

然而,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她看见了计划与不同生命碰撞产生的火花,年轻的灵魂在工厂里找到发挥的自由,异地的朋友在展示摊位看见希望,就连陈思颖自己也在计划中看见了问题出口,即使未来方向还不明确,但是她始终相信“如果现在不做,未来的年轻人会更辛苦”,为了下一代年轻人,也为了未来的台湾。

全文转载自倡议家,原文标题:他们在工厂内热舞+创作 盼台湾纺织盛世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