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厅里的“高年级实习生”:童庭基金会培训银发族成专业咖啡师,推动老有所用的退休人生
咖啡厅里的“高年级实习生”:童庭基金会培训银发族成专业咖啡师,推动老有所用的退休人生
在一个燠热的午后,大步拉开“种子手作坊”的玻璃门,随着室内凉风吹拂而来的,是带着亲切笑容缓步走来的咖啡师。定睛一看,这间咖啡厅的员工很不一样,岁月染白了他们的秀发、揉皱了他们的脸庞,却不减热情待人的心。
文:社企流
在台中市童庭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以下简称童庭基金会)的办公室旁,开设了一间咖啡厅“种子手作坊”,店里的员工半数以上为超过 60 岁的“高年级实习生”。
眼见这群银发志工动作熟练地磨豆、煮水、放置滤纸,轻巧地将手冲壶中的水注入滤杯,咖啡的香气瞬间盈满整个空间,一杯好喝的手冲咖啡就此完成。
当咖啡被端上桌的同时,童庭基金会的执行长叶裕明步入咖啡厅,与长辈们亲切打招呼后入座,说起基金会推动“老有所用”理念的初衷。
童庭基金会提倡老有所用,突破退休忧郁困境
2015 年童庭基金会自彰化县迁至台中市,迁址一事成了基金会转型的契机。“过去我们在做的,是捐助型的基金会,针对长辈和小朋友,只要有经济困难就捐钱给他们,但是靠捐钱可以帮助的人很少,一年捐助几十万,能够服务的个案顶多十几个,经济太困难的也帮不上忙。”
因此童庭基金会搬迁至台中市乌日区后,立志从捐助型转型为社区型基金会,比起捐助金钱,更注重为当地居民服务,以扩大基金会的影响力。
为了确立主要的服务目标,童庭基金会率先进行初步的田野调查,发现乌日区的老年人口密度极高,在基金会所属的里、骑摩托车短短 10 分钟就可绕完一圈的区域之内,竟有超过 5 千名 65 岁以上的银发人口。
于是关注这群高龄人口的需求,成了叶裕明的新任务。而由于家中长辈发生的变故,使叶裕明更确立了可为长辈提供的服务面向。
“我爷爷过世后,我爸跟我说医院诊断他得忧郁症,我就很惊讶问他:‘你怎么会得忧郁症?’”
事实上,叶爸爸的“退休忧郁”并非特例。叶裕明分析,战后婴儿潮出生的这群长辈,一生为他人牺牲奉献——年轻时为孩子打拚经济;当父母年老后担任他们的照顾者。然而当小孩长大、父母离世,人生终于得闲之时,却发现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知道下一步该往何处去。
“当社会对年长者没有任何期待时,他就找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了。”叶裕明感慨地说。因此童庭基金会的角色为“退休生活的陪伴者”,盼望协助退休的长辈,再次发掘自身的价值,具体实践老有所用的愿景。
建构在地银发生活平台,助长者从学习到行动,重寻生命价值
协助长辈过上退而不休的充实生活,是童庭基金会致力达到的目标之一。童庭基金会计划于乌日区建构一个在地化的银发生活平台,透过活化学习、志愿服务、银发就业、社区照顾 4 大面向,鼓励长辈从学习到行动,逐步突破过往的舒适圈,打造充满活力的退休人生。
引领银发长辈突破舒适圈的第一步,为举办各式各样的长青课程,带给长者新知识。叶裕明说明,社区组织办给长辈的活动,大多偏重让参加者开心、唱唱跳跳后带着愉悦心情回家;而童庭基金会办理的课程,更注重目的性与意义,例如烘焙课、精油课、手工皂课,甚至是理财讲座,使长辈可真正习得知识,进而产生尝试新行动的想望。
下一步,童庭基金会延揽上课长辈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实地参与基金会的运作,包括探视独居长辈、举办长青课程、邀请长者共食及举办节庆活动等等。银发志工更能透过志工训练,习得活动带领、人际沟通、失智认识等内容,既提升专业能力,也提升自信心。
基金会迁址短短 3 年间,已募得将近 70 名志工,组成一批热情又具行动力的银发志工大军,也建立了一批长青课程的忠实粉丝。
然而叶裕明发现,长期参与烘焙课的长辈,渐渐失去上课的动力。“很多长辈来做了饼干回去,让孙子很开心,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但是他们家里没有设备,每次来上完课就没办法继续做,很多人就反应说上课没有用,因为不可能天天做。”
因此叶裕明灵机一动,何不开一间店让长辈营运呢?童庭基金会实践老有所用理念的第三步,即为开创银发就业机会,透过开设“种子手作坊”咖啡厅,将长者分为烘焙组与咖啡组,由银发人力生产咖啡厅营业所需的饼干、糕点,甚至是在现场为客人冲一杯咖啡。如此一来,长辈在课堂上所习得的专长,便有了发挥的舞台,创造出银发新价值。
(叶裕明执行长(左一)与烘焙班成员。来源: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
种子手作坊实践银发人力再造,咖啡、烘焙皆由长者一手包办
开设一间由银发人力营运的咖啡厅,事前需做足准备。软体上,童庭基金会针对志工规划了将近半年的密集训练,使其生产的产品可达到贩售标准;硬体上,叶裕明特别注重吧台空间,让咖啡厅不只是咖啡厅,更是来店客人可与长者交流的场域。
倚在吧台上,听着散发温暖氛围的银发志工丽华姐,讲起手冲咖啡的程序头头是道,记诵咖啡知识的能力堪比外头的专业咖啡师。“从认识豆种,到冲泡一杯好喝的咖啡,要怎么控制水温、水量和水位高低,老师都有让我们了解,并实际让我们冲。操作时若忘记步骤,志工也会互相提醒,我们每天冲、每天冲,每天都会练习!”
另一位绰号“师丈”的银发志工林子良,今年 68 岁,刚退休 3 年,他慈眉善目的脸庞堆满笑意地说:“我来这边上班之后,生活就有重心了!现在精神上有个寄托,日子过得就很愉快、很充实。”
问及长辈们热爱学习手冲咖啡的原因,几位银发志工异口同声地说:“因为好喝!”过去这群长辈生活中习惯喝的饮品,多半是即溶式咖啡或者茶饮,学会手冲咖啡后,不仅味觉上有了新变化,生活更有了新目标。
目前种子手作坊共有 10 位烘焙组志工、16 位咖啡组志工,当中过半为 60 岁以上的银发人力。
种子手作坊营运将近一年以来,叶裕明发现,银发人力再造的重点应摆在“职务再设计”,将工作中适合长辈的部分拆解,而非凭空创造一个新的工作。“因为如果太针对银发族去设计一个新的工作,就会失去这份工作本身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但是工作拆解下来,我认为才是创造价值。”
以种子手作坊的咖啡组为例,透过 6 小时一班、一天两班的轮班制度,使长者能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他们是咖啡师,而咖啡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咖啡冲好。只是年轻人一天可以冲 50、100 杯,对长者来说,工作量就要下修。”
透过职务再设计,童庭基金会使银发志工得以胜任咖啡厅的日常工作,在咖啡香与面包香中,重新寻回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银发志工当起手冲咖啡师,专业架式十足。来源: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
银发人力大调查,挖掘长辈的多元价值
种子手作坊做为童庭基金会推广之老有所用精神的示范点,给予长者挥洒才能的舞台。然而并非每一位长者皆喜爱冲咖啡或做面包,因此童庭基金会的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即为进行银发人力大调查,透过问卷采访,系统化地了解在地长辈的专长、兴趣以及能力限制,以便未来开发更多长辈可着力的专案。
同时,童庭基金会也希望藉本次调查,对平时不习惯参与社区活动的长辈有更深的认识,了解其不愿社交的原因,并为其寻找社交动机,以扩大长辈社会参与的程度。
叶裕明表示,希望此次调查可以至少达成一千份的有效问卷,并依问卷结果做出相应策略。第一阶段从长辈兴趣着手,开设符合他们兴趣的新课程;第二阶段则是邀请有专长的长辈于长青课程、甚至是进入技职体系担任老师或分享者。
童庭基金会的最终目标,是在完成调查后,针对长者的需求及喜好,替他们媒合适合的工作。若再搭配“职务再设计”的概念,便可依长辈的专长,创造更多元的工作机会,使人才适得其所。
以“照顾服务员”的工作为例,一般照顾服务员需包办专业照护、煮饭购物等全方位的服务,若重新设计这份工作,将其拆解为“身体照护”与“日常庶务”两大块,由专业的照服员负责前者,而擅长做菜的退休妈妈负责后者,一方面可给予长辈贡献一己之长的舞台,另一方面还能降低照顾服务员的工作负担,达到双赢。
藉由银发人力大调查,童庭基金会盼望掌握银发人力可提供的服务项目,并给予适得其所的服务舞台,使银发人力能更有效率地应用于社区中。当高龄人力回流,产业获得充沛人力资源,且长者可过上老有所用的充实人生,将能促成产业与高龄者的双赢,使高龄化不再是心头上的梦魇,而是安居乐业的未来。
全文转载自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