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析开始全面收费,为什么公益组织乐于向他们

2019-04-24

2017年9月的一个周末,我们到灵析公司找易昕采访,业内人通常叫她“玛丽”。

灵析办公室位于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一座公寓里。走进办公室,一眼便能看到一整面黄色的墙壁,上面刻着灵析的logo以及它的slogan。


灵析开始全面收费,为什么公益组织乐于向他们



我们一进去,看到一个女孩拿着水杯走出来。她说,你们找谁呢?我们答:找玛丽。她用手指托了下架在鼻子上的眼镜,抬头看我们,说:“找玛丽呀?我就是呀。”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实在很难把眼前这位脸蛋略圆、笑容憨憨的女生跟“霸道女总裁”联系起来。

在我们看来,灵析公司呈现出一种融合了公益机构与商业部门的独特气质。见过易昕后,我们觉得,这种气质与她本人的个性不无关系,给人单纯而务实的印象。


灵析开始全面收费,为什么公益组织乐于向他们


灵析团队,左二为易昕

汶川地震发生的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公益元年”。当年,在“支援灾区”的背景下,全国慈善捐赠总额达1070亿元,而在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309亿元。汶川地震不仅激发了中国公民的捐赠热情,也促使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投身志愿行动。

在媒体工作的易昕就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年成为了灾区的一名志愿者。她发现,公益机构用人工的方式来处理大量资料,人数一多就忙不过来了。易昕萌生了一个想法:用技术的手段解决公益领域的效率问题。

2012年,易昕与两位在亚马逊做研发工作的校友一同辞职,创办灵析公司。

创业初期,灵析公司先是搭建了一个在线志愿者平台,并免费提供给公益组织使用,他们设想由此产生的大量的流量可以为灵析带来运营资金。但是,公益组织并不买单,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流量大的平台,而不是本身没有流量的新开发平台。

后来,易昕发现为机构搭建数据中心是一个更好的市场机会。他们先是为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开发内部管理系统,首次成功回应了行业需求,进而在友成系统的基础上不断迭代,研发出适应不同需求层次的、目前为人所熟知的软件产品灵析。其盈利模式也从“免费平台”变为了“收费软件服务”。

目前,灵析定位为专注于服务公益机构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具体而言,可为公益机构提供人、钱、项目的数据解决方案、咨询与服务,为其联结资源。其中最常用的是活动、筹款、传播、数据等方面的管理功能。


灵析开始全面收费,为什么公益组织乐于向他们灵析演示系统

2用户说

对许多处于发展的早期,缺乏足够支付能力的草根公益机构而言,灵析“低准入门槛”的特性为其提供了新的可能。

2016年初,当覃树勇加入福建省担当者行动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担当者行动”)时,这家公益助学组织人手紧张,一人身兼多职是常事。覃树勇说,当时他需要了解机构的捐赠人信息等情况,但是,捐款人信息主要存放在机构创办人的脑袋或通讯录里。

“早期捐赠人比较少,大家联系比较紧密,还没问题。但随着联系人数量的增长,脑袋就不够用了,久而久之会忘记,不全面。况且,信息不便共享。”覃树勇说,捐赠人信息要从创办人分享给新来的同事,依靠“口口相传”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他们亟需一个能够有效管理机构信息的软件。

2016年4月,覃树勇推动机构与灵析合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担当者行动其中一个主要的业务是支持乡村教师成长,需要挖掘积极参与其活动的教师加以重点培养。在使用信息化工具之前,主要靠人脑记、凭印象决策,但在启用灵析之后,他们通过其报名、签到、记录等网络痕迹,可清楚地看出哪些老师比较积极。而当需要深入了解某个老师时,这家公益机构还可查看后台了解其参与情况,这让担当者行动大幅提升了乡村教师培养计划的深度跟踪效率。

担当者行动在缺乏信息化工具时的窘迫状态是中国公益行业的一个缩影。

一个与欧美国家颇为不同的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是先有第一部门(政府),在改革开放释放出第二部门(公司),而大体属于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机构的发展,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大部分公益机构发端于缺乏资本的民间力量,往往在技术手段与支付能力上都呈现出一种“草根”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