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One-Forty:“对事情有好奇心,你才会找到自己被需要的那件事”设计最贴近移工需求的服务,使移工来台的旅程既独特又值得

2019-08-03

文:郭洁铃

若你曾于礼拜天行经台北车站大厅,应不难看见许多异国的面孔,常一圈圈地席地而坐。这群人是来自东南亚的移工,在台湾大多担任家庭看护、工厂劳工、渔船渔工等工作,尽管在台人口高达 60 多万,相当于每 40 个台湾人就有一位东南亚移工,但是多数台湾人的视线,就如同在台北车站匆忙赶路的旅客一样,鲜少对这群来异乡打拼的游子投以关心的目光。

在茫茫人海中,两位商学院毕业生陈凯翔和吴致宁,看见了移工面临的困境。移工因为语言、文化隔阂,以及大众的刻板印象,往往难以融入社会环境;再加上来台从事的大多为劳力密集产业,回家乡后很难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只能继续从事低薪的劳力工作,甚至会因经济因素被迫再次出国,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

不将移工当外人,而是当朋友的陈凯翔和吴致宁,为了改善移工的处境,于 2015 年成立非营利组织 One-Forty,致力于东南亚移工的教育,帮助他们习得有用的知识技能,并开办文化交流活动,搭起移工与台湾人之间友谊的桥梁。


(致力于东南亚移工教育与向台湾人倡议的 One-Forty 团队。来源:One-Forty


感受:从好奇到同理移工困境,盼望“拿自己的幸运做点什么”

谈及当初为何开始关注移工议题,陈凯翔坦言:“其实对我来说,倒不是一开始就关注这个议题,而是对他们有好奇心。”在菲律宾旅行的途中,陈凯翔从当地结交的朋友得知,有许多菲律宾人的亲戚都在台湾工作,才意识到在台移工的人数之多。

因此回台湾后,陈凯翔宛如开启一扇新世界的窗,开始走访菲律宾移工群聚的地区。“一开始我把它当作生活周遭的旅行,我去找菲律宾朋友,他们带我去他们的区域,例如菲律宾人开的餐厅、小吃、网咖、卡拉 OK 之类的地方。”随着一次次拜访,陈凯翔与移工的连结越来越紧密,也让他萌生为这群朋友多做一点事的念头。

而 One-Forty 的另一位创办人吴致宁,则是因为听到一位移工的人生经历,深感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听过移工的故事之后,就觉得我的烦恼好像非常的微不足道。”

让吴致宁感受如此深刻的,是一位 20 多岁女孩 Yani 的故事。

Yani 的爸爸一直盼望女儿能够上大学,望女成凤的他甚至为女儿存了一笔就学基金,然而非常遗憾的是,Yani 爸爸遭逢意外过世,Yani 不得不将原本的存款用来筹办丧事,更要扛起经济重担,赚的钱全部拿来贴补家用,原本的求学梦只能烟消云散。

当时凑巧有朋友告诉 Yani,来台湾工作能赚取两、三倍的收入,为了完成自己和爸爸的梦想,Yani 勇敢地只身一人前来台湾,一边就读印尼空中大学商学院一边工作。

“如果我今天跟移工一样,出生在印尼,出生在他的家庭,那我很有可能会成为东南亚移工来到台湾,20 几岁就从事照顾老人家的工作,一待就是 10 年以上的时间。”

听到同年纪女孩的人生故事后,吴致宁感慨道,“我今天非常幸运地的出生在台湾,出生在我的家庭,让我有资源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好像可以拿我的幸运去做一点什么,让他们的人生有所不同。”

如同 DFC 挑战的第一步“感受”,陈凯翔和吴致宁因缘际会之下,感受到移工的困境,并与他们建立起连结,使陈凯翔和吴致宁想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朋友的异乡生活带来改变。

想像:尝试不同解决办法,发掘移工心底愿望

DFC 挑战的第二步,便是透过“想像”与创意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再找出最适切的做法。起初陈凯翔和吴致宁尝试了众多帮助移工的方法,包括卖印尼的传统料理——炸树薯,让移工在台湾能吃到怀念的家乡味;或者开发包裹服务,协助移工寄送邮件或包裹回家。

然而当时不得要领的两人,树薯口味做得不够道地、包裹服务也不了了之,只好另寻他法。正巧陈凯翔在印尼移工组织的同乡会担任中文老师,一次刚过完年的课堂上,陈凯翔请学员上台分享新年新愿望,有了意外的收获。

“原本我以为会听到他们说,加班加少一点、薪水多一点、老板对我们好一点等愿望,可是我那一班大概 10 几个学生,有超过一半站上台来分享时都说,我想要在台湾努力存钱,回家乡开一家店。”

移工想回国开店的单纯愿望,在当时却找不到任何相关课程能够协助他们,使陈凯翔感到相当震惊。“这对我来说是一件不会很难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影响回国以后一辈子的事。”大学就读商管科系的他,便有了贡献所学的念头,成为创办 One-Forty 第一个计划——“移工商学院”的契机。


(她是Mila,舞台上的她正在和大家分享要回印尼开衣服店的梦想和规划。来源:One-Forty


实践:扎实做田野调查,设计出最符合移工需求的计划

一群台湾人想为另一群过去不太熟悉的东南亚移工设计课程,一开始难免毫无头绪,因此陈凯翔和吴致宁透过访谈跟田野调查,一步步地了解移工的需求。陈凯翔说道:“当时我们很常在礼拜天去台北车站做访谈,问他想要开什么样的店、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希望学到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其实花了很多时间去知道他们要学什么,以及建立信任感。”

花了 3 个月筹备移工商学院课程的陈凯翔和吴致宁,第一学期仅招募到 15 个学生来上课。“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学典礼那一天,那时是 2015 年 7 月,”昔日记忆在眼前展开,陈凯翔清楚地回忆道,“在那堂课里我们叫他们画了人生地图跟梦想拼贴,我跟 Sofia(吴致宁)听到他们的人生故事都觉得很感动,因为他们来台湾工作很辛苦,还愿意用放假的时间,相信一群才刚开始、什么都还不懂的年轻台湾人。”

尽管初期的课堂规模很小,却对移工、对陈凯翔和吴致宁两人皆带来深远的影响。“上完这堂课有很深的感触是,我们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做一点事情,但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非常感谢的。”目前第一批学生大多已回到印尼,但是仍持续与 One-Forty 团队保持联系,且部分学员真的顺利在家乡开设了商店,一圆创业梦,往后无论是婚丧喜庆,或是开设商店的开幕式,都是这群难能可贵的朋友再相聚的机会。

第一学期的课程获得正面回馈后,陈凯翔与吴致宁便着手筹备第二学期的课程,这次两人有了新的想法,试着将设计思考的模式套入课程中。“我们希望让移工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是让台湾人去帮助他们。”吴致宁表示。

不过这次的课程,却让 One-Forty 团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学生频繁缺课,甚至最后老师比学生还多。吴致宁分析当时的状况,“我们忽略到移工是没有办法连续放假的,所以在做专案时,他没有办法从这一堂跟到下一堂、再跟到下一堂,导致中间加入的人不知道要做什么。”

精心准备的课程却无法发挥最大效益,使团队感到士气低落,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吴致宁表示:“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要一直感受或确定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这取决于移工是不是愿意来上我们的课。”

幸好当时 One-Forty 正要进行每年两次的例行田野调查,团队前往印尼拜访曾来台湾工作的移工,听取他们在家乡遇到的困难,并与他们分享 One-Forty 在台湾教授的课程。当时移工给予非常正面的回馈,使得 One-Forty 团队重拾信心,“他们觉得这些课程有助于移工改善回家乡后,因为没有技能、找不到工作,导致再次离家的困境。透过这次的田野调查,我们又找回当初为什么要创立 One-Forty 的初衷。”吴致宁的笑容里多了几分坚定。

“我们一直在实作、失败、调整的过程中,慢慢让我们的计划变得更完整,”吴致宁坦言,One-Forty 的组织风格,便是“做就对了”,透过移工给予的回馈反覆调整计划,让服务能够最贴近移工的需求。


(One-Forty 团队每年会赴印尼进行两次田野调查。来源:One-Forty


目前 One-Forty 最主要的三大计划,包括“移工人生学校”、“东南亚星期天”和“移工故事频道”。

移工人生学校是移工商学院的延伸,除了原本的理财课、企业管理课之外,更增加了中文课、电脑课、化妆课等课程,为的就是让移工能更快适应台湾的环境,并帮助他们回国后更能运用所学,开展梦想的生活。

东南亚星期天源于移工希望认识更多台湾人的需求,透过每月一次的文化交流活动,让移工和台湾人一同从事有趣的事情,像是一起煮饭、一起野餐、一起走访台北的移工聚落等等,也使得台湾人有机会进一步理解移工在台的处境。

移工故事频道则是因为 One-Forty 团队总是深受移工的故事感动,因此盼望透过文字、影像、策展等各式各样的传播管道,让这份感动能扩散的更远。

“我们的使命是 Make Every Migrant's Journey Worthy and Inspiring,”历经一段“从做中学”的时光后,吴致宁归纳出 One-Forty 可提供的核心价值,“移工出来不只是赚钱,更可以培力自己,他的故事还能启发更多的台湾人。”

分享:培力与倡议双管齐下,不断扩大影响力

成立 3 年以来,One-Forty 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移工培力方面,实体课程已招收超过 300 个学生,更有超过 120 支线上教学影片,总浏览人次超过百万;在向台湾人倡议方面,也已举办超过 30 场东南亚星期天活动,共计有超过千位台湾人参加、并因而拉近与移工的距离,更撰写 100 篇以上的文章,将移工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然而,最让陈凯翔与吴致宁两人感到振奋的不是这些数据,而是移工们真实生命的改变。

陈凯翔分享道,有位上过 One-Forty 课程的移工 Warti 回国后,真的开了一间服饰店。“她回去半年,服饰店就变得生意太好,让他常常忙到半夜,而且半年内就请了 4 个员工帮忙,”陈凯翔眼里透着骄傲的光芒,“听到这个消息很有成就感,看到他回去有了自己的梦想,店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稳定,很替他开心。”

当初感动吴致宁的那位移工 Yani,虽然没有开店,但是在印尼的台商担任中文翻译,薪水比当地平均薪水高出很多;还有一位学生 Mandala,非常喜欢自弹自唱,现在组了一个乐团叫做 the Mandala's,每个礼拜都在全台各地巡回演出。


(实现开衣服店梦想的 Warti。来源:One-Forty


陈凯翔和吴致宁从对周遭陌生的族群感到好奇开始,到倾听他们的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最后能够直指核心问题,做出关键改变,十分符合敏锐觉察身边问题、并能分析问题成因的“探索者”特质。

“我认为要当一个好的探索者,基本上要对很多事情有好奇心,”陈凯翔表示,“东南亚移工就是我们会好奇的一群人,我们会好奇他的生活、他所遭遇的困难、还有他以后的梦想,因为好奇,你才会找到你被需要的那件事。”

未来 One-Forty 仍将透过移工培力和台湾人倡议双管齐下,改善移工现在与未来的生活,目前正积极与在印尼的台商接洽,盼望上过 One-Forty 课程的学员能成为企业抢手的人才。

访谈的尾声,陈凯翔谈起他的抱负,“希望有一天当全世界讲到移工议题,会想到 One-Forty,想到本地人跟移工的互动典范,会想到台湾。这是我们很长远的目标。”梦想虽然远大,但 One-Forty 团队已坚定地走在实践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