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发明家 用米做出“可以吃的汤匙”,立志取代全国塑胶餐具

2019-08-03

印度发明家 用米做出“可以吃的汤匙”,立志取代全国塑胶餐具

印度目前总人口约13.1亿人,也是全世界使用最多免洗餐具的国家,平均每年丢弃1200亿个免洗餐具,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成为印度的社会问题之一。

新闻整理/林冠吟

印度发明家Narayan Peesapaty 为了减少塑胶餐具,在一次性使用后便遭丢弃而污染环境,2010年在印度中部的海德拉巴创立Bakey’s ,用小米、米饭和面粉等天然食材做成各种汤匙、筷子,让人用餐完后,可以把餐具一同吃下肚,还有原味、甜味、辣味3种口味可以选择。

这个发明来自于10年前,Narayan在 ICRISAT担任研究员时,发现了印度的水资源日渐缺乏,和稻米生产过剩的关联。

他在接受NDTV和Yourstory采访时表示,在做地下水研究时,发现大部分的天然井都逐渐枯竭,而越来越多的高梁被需水量更大的稻米所取代。一公斤的稻米需要5000公升的水来灌溉,一吨的米就需要500万公升的水,然而讽刺的是,在印度食用米饭的人口并未增加,且每年都有数千吨稻米在仓库存放到坏掉。

因此他理解到,解决地下水枯竭的方法,便是创造抗旱作物的市场,例如他在设计汤匙时所用的材料之一,高粱。

The Better India报导,Bakey’s 推出的餐具,可以保存三年,而且不含防腐剂,若不想食用,放在土里约4、5天就会自行分解。这套可食用的餐具,不仅不会污染环境,价格也十分亲民。

Narayan在接受Deccan Chronicle访问时说道:“我知道我的主要竞争者是便宜的塑胶汤匙。我的汤匙每个是2卢比(约台币1元),然而我正在尝试降低价格到1.5卢比,甚至1卢比。如果需求增加,价格就能下降更多。我很期待未来在小餐馆和铁路餐厅中,都能以我们的产品取代掉塑胶餐具。”

台湾醒报整理, 目前印度已经有超过1千5百万人开始使用可食用餐具来取代塑胶餐具。除了汤匙和筷子,Narayan说,他的目标是扩展到刀叉、杯子、碗盘及更多的免洗餐具,开创一种全新的饮食风潮。

印度有米制的汤匙 台湾也有稻壳筷

台湾人出外饮食常使用竹制的免洗筷,但为了卖相佳,常被添加漂白水,发明者黄明星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将稻谷剩余物再生利用,做成稻壳筷。并坚持层层把关,确保无农药残留,目前不少餐厅业者跟进,例如桃园市八德区的兴仁夜市,自去年八月开始,全面禁用竹筷子,改用铁筷或稻壳筷。

核稿编辑:金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