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亲子的“再生创作工作坊”:Busymama 鼓励孩子用废弃物创作,带领家长倾听作品中的童言童语

2019-08-04

生命力新闻/吴源南、利雪诗

余以辰秉持融洽亲子关系的理念,以手作为媒介,创办“Busymama工作坊”。将别人眼中的废物加以利用,让小朋友赋予它们新“生命”。这是想保留年少时代没有电子产品,随手抓起东西都可以玩很久的感觉。

亲子工作坊 创办历程

余以辰,在香港生活成长,是一位孩子的妈妈。有一次余以辰的丈夫与女儿发生不愉快的事,是女儿在玩玩具时,孩子她爸一手就从她手中抢去,女儿大喊这是我的。这件事发生后,余以辰觉得孩子也要得到尊重,从而萌生了往亲子方面发展事业的想法。

香港的步调较快,且学业竞争压力很大。余以辰过往曾举办多场亲子活动,后来觉得跑活动很累,就决定自己开办一个手作艺术的亲子工作坊 —— “Busymama工作坊”。会以自由、轻松的方式去做活动,只要提前几天预约就可以,没有固定的时间,想来就来。


(用旧毛巾、外带用碗和黏土做成的蛋糕。来源:生命力新闻


工作坊所使用到的材料是纸皮、黏土、塑胶瓶等物资,有部分是从街边拾取。余以辰想传达给孩子一个观念,在扔垃圾时停一停、想一想,手上的是否真的没用或是可否用作回收,从小灌输环保的意识给他们。

作品的制作是由孩子主导,父母只是在身旁协助。许多人看到成品,不相信这是孩子所做出来的,令人惊讶,孩子从中获得的比想象中的要大。

工作坊遇到的困难,是源于家长对理念的不接受。余以辰努力做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和成果来证明。孩子们的笑声与欢乐,他们表达给家长知道,也有家长感激这里会举办不同类型的工作坊。“那我们都相信会有更多的家长听到我们的声音。”

孩子自信心的来源地

余以辰希望小朋友们来到工作坊的时候,是在没有压抑的环境下制作作品,余以辰都会鼓励孩子,让他们获得自信心,带着窝心的笑容出去。

“自信心没得学,是别人给的。”余以辰表示,也希望能通过作品来增强孩子们的表达能力,给予赞美的声音。这些对孩子是无价的,要靠他们自己,也是伴随他们的成长重要的基石。


(余以辰与孩子们在做手作。来源:利雪诗


手作成为沟通的桥梁

孩子透过做手作作品,与家长分享其做的物品、内容与想法,这些都是拉近亲子之间距离和展现表达能力的方式。在一个作品上就可以看出,小朋友与家长的想法未必一样。

例如:有件作品是狮子的脸,被画上了哭的表情,家长就很担心小朋友的心情是否不开心,担心孩子是不是不喜欢来工作坊,但孩子解释,狮子是喜极而泣,而不是伤心。从这点可以看出孩子与家长的分别,沟通真的很重要。

孩子的亲身感受

余以辰的女儿也参与其中,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妈妈的协助下完成作品。她表示跟妈妈一起做手作很开心。在作品上,她所喜爱的是长髪公主,“因为她头发很长。”她说道。这些俏皮的童言童语,也只能从孩子身上发现。她也清楚的知道自己所用到的物料是什么,但她不会去嫌弃,而是像是期待着一个新“玩具”将会自己手上出现。

曾有过孩子第一次来工作坊,哭得稀里哗啦,离开妈妈一点点都不行,但是他们到了 3、4 堂课就可以适应下来。也有孩子太喜欢来,就算那天有点累了,也很想要来工作坊。

采访侧记

访谈过后,我们体现到创办人余以辰是有用心去经营工作坊,从她的行动和成果得知。以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作出了一个良好的桥梁,透过手工作品,让孩子把更多的想法与家长分享,也让家长得知自己小孩的内心。看过他们的作品,认为作品对小孩而言还是有些难度,因而觉得佩服他们。

全文转载自生命力新闻,原文标题:Busymama 亲子互动 废物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