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阿公阿嬷不再说“我不会”——银同社区运用“银发力”,让老社区焕然一新

2019-08-01

让阿公阿嬷不再说“我不会”——银同社区运用“银发力”,让老社区焕然一新

距离台南火车站不远处,有一个银同社区,这里以“猫咪高地”闻名,是 Instagram 上的热门打卡景点,走在巷弄内可以看见墙上的彩绘或路旁用回收品制成的艺术创作,还有几间咖啡厅、工作室与设计小店等,吸引不少年轻人及旅人在此伫足。若想来一场深度的社区小旅行,还可以申请社区的导览服务。更有趣的是,这些新潮的设计巧思与社区规划,均是由社区的“银发力”——阿公阿嬷们协力完成的。

文:社企流

银同社区位在台南市中西区,是全台最早开发的地区,社区内的居民大多在此居住超过一甲子,银同社区里长郑雀燕表示,这里约有 1/4 的居民为 65 岁以上的高龄族群。这座老化的社区如何逐渐复苏成为如今活络之貌,要从 10 年前银同社区发展协会的成立故事开始说起。

郑雀燕回忆 2008 年,她以满腹助人的热情创立银同社区发展协会(以下简称发展协会),希望能为社区服务、贡献己力,没想到却被浇了一头冷水,“我们率先成立社区关怀据点,提供长者免费量血压的服务,半年来都没有量到任何一个人,还有人说我们吃饱太闲。”郑雀燕苦笑:“因为这个社区本来就没有在动。”居民间没有交流、连结,对社区也没有认同感,社区就如一池平静的水塘。

为了让社区“动起来”,郑雀燕重拟行动策略,第一步,便是要先与长辈“搏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她从看乡土剧开始,记住剧中人物及剧情,找到与长者共同的话题,再邀他们到社区关怀据点一起吃点心,“慢慢的才开始有人让我们量血压。”


(银同社区位在台南市中西区,是全台最早开发的地区,社区内的居民约有 1/4 的居民为 65 岁以上的高龄族群。来源: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


接着,发展协会从居民最有感的环境着手,开始进行资源回收以及环境美化等行动,将社区内原本脏乱的区域打扫干净,并利用资源回收物创作装饰品,妆点这些不起眼的地方。社区焕然一新,自然也吸引居民的注意。

这些行动像是一颗颗小石头,让银同社区激起一点涟漪,但要让社区能拥有源源不绝的活水,关键在于如何创造居民的连结并凝聚社区向心力,让大家更积极主动地营造出理想的社区,而银同社区采取的做法,是去动员社区内的长辈们。

由孩子担任小老师,鼓励长辈不再说“我不会”

郑雀燕表示,长者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不会”,“他们总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好像没什么事能做。”于是,发展协会鼓励长者出来扫扫地、做资源回收,这些工作既不会太费力,也能让长者拥有“我也能为社区贡献”的成就感。

此外,面对长者的“我不会”,郑雀燕还找出另一个解方——派出“小老师”来带领阿公阿嬷一起学习。郑雀燕本身拥有担任幼教老师的资深经验,且在银同社区开设安亲班,她观察到,若是由小朋友和阿公阿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成效都非常好。

像是社区内的墙面彩绘,原先认为自己根本不会画画的长者们,在小朋友的带领下便发现涂鸦的乐趣,现在社区定期会更换墙面彩绘与装置艺术品,便都是由长者与孩子们协力完成。

而银同社区别具特色的“Kuso 乐团”也是在孩子们的带领之下所组成。起初是因社区内举办活动要表演,郑雀燕便找来居民们组团跳舞,“我们请小朋友带着阿公阿嬷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像是拍拍手、摸摸头、玩‘伦敦铁桥垮下来’的游戏,长辈觉得很开心又没有压力,自然就愿意参加了。”

后来这群孩子们与长辈共同组成了 Kuso 乐团,利用创意将回收物品制作成服装及乐器,营造活力的表演氛围,也让他们在成立初期,参与其他社区表演时就受到媒体瞩目,之后也有报纸报导他们的故事,便逐渐累积了长辈们的自信与成就感,成为他们持续参与的动力。


(银同社区 Kuso 乐团表演花絮。来源: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


在地阿嬷化身导览员,介绍社区也拉近邻里关系

随着银同社区的复苏,不少社区以及社区营造相关单位开始造访银同社区,发展协会认为,要向他人介绍社区,交由在地的“资深”居民再适合不过了。他们请来专家开课,与长者分享银同在地的古地理和历史背景,再请长辈结合自身经验诉说社区的故事,当地独有的“大宝贝导览员”就此诞生。

导览员主要是由 7 名活泼外向的阿嬷担任,被大家笑称为是“七仙女”。由于银同社区范围遍及许多巷弄,为了要在导览时能介绍整个社区,七仙女开始走到那些平常不会踏足的地方,这才发现她们虽彼此认识,却从不知道对方家在哪里,短短几条巷子的距离,大家对于居住的社区认识就如此有限,更别说是那些新进驻的店家,对长者来说更是格外陌生。

“刚开始社区长者们对那些新来的店家会产生排斥的心理,毕竟是老社区啊,觉得新的店家没看过,那透过七仙女先去交流,再由她们跟其他长者介绍,就能比较有效地增进长者对于新店家的了解。”

发展协会更与进驻社区的成功大学团队合作,让社区内的店家与长者合作举办“Oh Old!市集”和“高年级实习生”活动,增加更多世代交流以及新旧居民彼此熟悉的机会。


(大宝贝七仙女解说员。来源: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


翻转“被照顾者”思维,将长者视为人力资源

面对高龄化社会,银同社区不将长者视为单纯的“被照顾者”,而是将他们视为人力资源,让他们主动参与在社区改造、导览等服务之中,这个思维也体现在常见的“长者共餐”服务里。

通常社区中的长者共餐服务大多会选定一个据点,由社区提供餐点让长辈前来用餐,并针对行动不便的长者提供送餐服务,但在银同社区则发展为“移动厨房”的模式,由长者担任志工、发展协会备好食材,带着桌子与器具就在巷内洗菜、煮饭,每周轮流到不同的巷子,邀请居民一起来做饭。

固定共餐地点的局限在于,常常只有邻近的长者会前往用餐,而住在相对较远巷弄的长者就很可能不会使用这项服务,他们之间也不会有相识、交流的机会。

而透过移动厨房的设计,便能增加更多阿公阿嬷走出家门的诱因,也增加了长者间交流的机会,加强社区内居民之间的连结性,让每一个分散的点连结成强而有力的网,便能更全面地照顾到社区内每一位居民。

如今,银同社区发展协会已迈入第十年,银同社区从原先偏向封闭、动不起来的社区,到现在居民愿意走出来认识周遭环境、参加活动,遇到问题时也会到发展协会寻求协助,对协会而言,这是最大的改变。

未来,因应社区内失智症患者日益增加的趋势,银同社区预计结合时间银行的概念发展“时光机客厅”,将社区服务站变成长者交流的“客厅”,让长者与失智症长者配对,彼此关心、互相照顾,而参与此服务的人都会得到志工时数,需要帮忙时便可向发展协会兑换。

高龄化是无可避免的趋势,但在银同社区的银发族,则在参与社区发展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有活力,更翻转了长者总被大众视为被照顾者的角色,让在地人照顾在地人,一起在这座老社区里活出精彩的样貌。

全文转载自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