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一定“朽”:“104 高年级平台”让长者从其所爱,把阅历传给下一代

2019-08-01

老不一定“朽”:“104 高年级平台”让长者从其所爱,把阅历传给下一代

当“老”这个特质遇上求职,总让人联想到“弱势”,社会对年长者常有反应较慢、与时代脱节的刻板印象,老人因此很少被企业视为可用人力。然而,全国最大人力仲介公司“104 人力银行”却看见银发族的价值,他们创建了“高年级”平台,让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的爷爷奶奶成为自雇者,化身年轻人取代不了的导览员、烹饪老师和企业顾问,把专业和阅历传承给下一代。

文:社企流

台湾正式迈入“高龄社会”,如今每 7 人就有一人是老人;与此同时,少子化现象也正日益加剧,产生巨大的劳动力缺口(注一)。

104 人力银行的李明伦协理近期致力于高龄人力再造可能,他指出,少子化造成的劳动力缺口,目前乍看影响不大,却会在不远的未来成为资方的痛,中小企业更是首当其冲。“这时我们要去哪里找多的人力?答案是往上、往高年龄层去找。”

然而,台湾的高龄人力多半早早退休,相较经济体质类似的日本、南韩及其他先进国家,台人离开职场的时间更早。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统计,台人平均退休年龄约 58.6 岁。但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调查指出,日人平均退休年龄 65 岁,东京当局 2018 年甚至计划要将法定退休年龄上修至 70 岁;环球时报则指出,南韩人平均退休年龄高达 71 岁。

相较日韩,李明伦推测,除了国人“早退”风气兴盛,企业爱用年轻人力也是可能原因,如此一来导致台湾的高龄就业较不普遍。“光读数字,就能看见很多问题。”他表示,第一次看到这些数据使他不敢相信,台湾人的退休年龄竟早日韩 10 年以上。“台湾人平均寿命大概 80 岁,58 岁就退休,表示中间还有 20 多年时间,这些人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各国平均退休年龄。来源: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


让人力回流的起点:长者能从其所爱

104 人力银行是国内最大人力资源网站,在第一线嗅到劳动力结构改变的警讯,公司董事长杨基宽很早就看见重塑高龄劳动力的必要性,将“发挥健康长者价值”订为企业核心指标。2016 年,拥有 18 年资历的李明伦受委重任,计划将高龄人力重新导回劳动市场。

公司预期,让长者“从其所爱”,是使他们再度“动起来”的第一步。于是,李明伦随机访谈了超过 70 人,进一步了解长者退休后重回职场的可能性。但他发现,大部分的人退休后,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甚至感到痛苦、无聊,生活缺乏重心。李明伦也发现,人们对退休人士的期望就是“好好待在家里休息”,导致无人刺激长者去思考生活规划。

除了让长者重燃工作热情,团队也希望从企业端下手,找到各公司对高龄人力的需求再替双方媒合。但与几家公司洽谈后,李明伦发现企业的配合意愿低落,大公司依然习惯用全职人力的条件,检视银发人士的能力,认为银发族“反应太慢、叫不动”,即使清楚未来劳动力短缺,却对于聘用长者踌躇不前。

“台湾目前仍然缺乏大规模的服务帮长者重返职场,使用高龄劳动力因此没有前例可参。”李明伦说:“没有成功案例,让企业不敢进用长者,一直处于观望阶段,我们要游说他们聘用高龄人力,速度就变得很慢。”

聘用银发族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求教

李明伦指出,在受访长者中,有许多人、尤其是做过白领工作的长者,具备着年轻世代难以取代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他们的时间弹性。长者相对拥有很多零碎的时间,能兼职或接掌工时弹性的工作,以“非典型人力”形式适时填补劳力缺口。另一个优势,是许多退休人士的能力、条件优质。“如果做过相关工作,通常在特定业内经验老到,也因为年纪大、见识多,待人处事的态度、涵养和沟通能力都很好。”

李明伦说,社会对长者的态度,通常是同情他、怜悯他,但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社会大众重新启用高龄劳力,其实是向长者求教。“很多长者都非常专业,我们不能抱持着‘他很老,所以帮助他’的心态。”

投石问路:一场让高龄人力回流的实验

发现银发族身怀巨大价值后,团队便开始自问:如果高龄人力素质良好,难道除了依附在企业底下,没有其他回流市场的方法吗?如果确认市场中存在需求,是否便能让银发族回去工作?

为了让市场需求的轮廓更清晰,李明伦等人启动了一项实验性质的计划。他们决定透过建置线上平台,让银发族自由张贴案件,看看大众的回响情况。团队从主观角度思考,也考量了高龄人士的优势,推测银发族比较适合“教学性质”的工作,如顾问、开课教学或导览。经过评估,团队发现“导览”不需过多前置作业,且可依照开课者的兴趣喜好决定主题,于是决定以此试试水温,推出第一波导览课程。

由于众多银发族仍对生活缺乏规划,难能期待平台甫上线就有稳定案源,团队先拜会了数个导览和文化机构,请他们推荐愿意尝试、具导览能力的长者。2017 年 11 月中旬,“104 高年级”平台(以下简称高年级平台)正式上线,征来的导览老师共十多人,专长偏重建筑、历史和文化。“我们希望透过这批人,先验证平台的成效,促使更多和他们相同的退休人士出来做一样的事情。”

高年级平台以平均退休年龄为参考基准,规定须年满 55 岁或已退休才可开课。这些课程的主题、金额、时间和地点,全都由老师自订,收费从一百到一千元不等,日期大多选在周间。高年级平台的管理员只负责审核老师身分,以及代收代付上课费用,或是针对文案给予润饰建言,并协助投放网站及脸书广告,但对课程的主要内容全不干预。

“我们和一般导览机构的不同之处,是从长者的角度出发去决定课程,而不是配合听众。所以老师想把课开在什么时段、开在哪里,我们都没有意见。”


(李明伦协理致力于高龄人力再造可能。来源: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


“老字号”导览员魅力无限,在地文史课程堂堂爆满

不过,团队起初也曾担心,把课开在平日或导览地点不够热门、长者讲话不够有趣,会让课程乏人问津。但课程上线后,证明一切担忧都是多余。李明伦分享,有时学员来不及汇款就被捷足先登,这种如同演唱会抢票的状况,在平台上层出不穷,上课回流率也时常过半。“之前为了避免学员要求退费,花了很多时间处理退费规则,结果根本是担心过头。学员听完都还想再听,要老师赶快开下一堂。”

除了担心学员反应,团队也曾怕老师年纪较大,无法负荷较长的上课时间。“一般老师导览都只有 2 至 3 小时,有位老师却一开始就告诉我,她要带一整天,让学员认识每个景点和当地美食。”李明伦贴心地建议缩短时间,但这位老师如一尾活龙,比年轻人精力更旺盛,导览课常常超时,一走就是 5 公里。这件事也让李明伦意识到,年轻族群对高龄世代往往存在偏见,长者其实不一定如大众想像的羸弱。

这些老师里,不乏具备医学建筑和历史背景的专业人才,更有人在导览当地住了 20 至 40 年。他们常常一面导览、一面带入自己的知识和回忆,每位都是带着岁月痕迹的“老字号”,有着难以取代的个人风格。“他们退休后自愿来开课,没有人逼,一定是因为非常热爱、把专业当志业,长年钻研。这些长者都是真材实料、有备而来,你考不倒他。”

目前上线的导览老师已达 50 多人,开课超过 120 堂,到课学员人次破千。由于老师人数众多,地点也以双北为主,开课主题偶有重叠。但李明伦表示,每个老师都能说出不同故事,“即便是同一栋建筑,比如‘青田七六’,我自己就听过 4 次导览,每次的内容几乎没重复!”

课堂背后的使命:让文化情感、拿手菜代代相传

不只替银发人力找到出口,高年级平台也盼能打造世代间的交流与共融。长者们在一地长居、走跳多年,往往对当地有着深厚羁绊,“导览不只是认识历史,它还具有世代传承的意义。”学员年龄广泛,不乏 20 到 40 多岁的世代,透过长者,带领学员踏进台湾各个角落,“让越来越多人想造访当地,进而对这片土地产生感情。”

李明伦说,自己本身没有文化和历史背景,看到某些课程时也会想:“这地方我经过千百遍了,有什么好导览的?”然而,当他亲自参与后,便澈底改观。“跟着老师走一遍才发现,我根本不了解这个地方!你就算每天看见一栋建筑,对它也没有感情,因为你不知道它的过去。”

除了第一波主打的导览课,高年级平台也在 2018 年 2 月推出第二波主打的烹饪课,让缺乏就业经验,但烧得一手好菜的家政妇、家政夫,把拿手菜教给学员。“烹饪课背后的意义也是传承。很多人逢年过节回老家,会吃到奶奶、外婆的拿手菜,赞叹好会煮、很好吃。但当长者行动不便、甚至过世后,这道菜就消失了,因为没有人学起来,美味只能怀念。”

第二波烹饪课目前仍在推动阶段,第三波顾问课则于 2018 年 8 月刚上架,由平台找来工作经验丰富的退休主管,与企业或个人短期合作,传承宝贵的工作经验。熟龄顾问不仅能任企业智囊、协助培训新人,更是年轻世代最适格的“职涯导师”。


(让拿手菜不再失传的熟龄烹饪课,图片由 104 高年级平台提供。来源: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


感染每个世代,扮演高龄人力回流的润滑剂

往下传承阅历之余,到平台上开课的长者们热情洋溢,也产生“平行感染力”,刺激了同龄的银发人士。“有位来参加导览课的前辈,是个退役将军。他上完课后觉得很有趣,告诉我说,自己过去一直在研究孙子兵法,很想和大众分享。但他退休后,反而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李明伦说:“也许没有参加导览课,他永远不会记起这个梦想。”

从 2017年 11 月至今,平台累计的付费到课人次超过 5 千人,每个月平均开设 70 堂课。平台计划,待导览、烹饪和顾问课等媒合体系更成熟后,会将服务扩及中南东部等地,让各区银发族都成为“自雇者”,重新动起来、创造社会价值。

李明伦说,比起有效营利,平台的使命更像是“树立典范、累积案例”,为台湾再造高龄人力的路途披荆斩棘,如同高龄人力回流的润滑剂。“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这样做是可行的。坊间媒体很爱报导成功案例,但要有人来催生案例。”等成功案例达一定数量,企业便会抛开观望态度,愿意回聘长者,长者也愿意出来工作。

李明伦也指出,“老化”在台湾仍是沉重话题,台湾社会还有许多观念必须改变,才能进一步活化高龄人力。“一般人看到老人重回职场,会认为你爸妈退休了,还去外面赚钱,是不是你不孝、没把他们照顾好?其实不是的。应该多关心自己的父母亲,问问他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如果他需要支持,你就应该鼓励他。”

让长者重回职场传承阅历,进而感染每个世代,扭转台湾对银发族的想像,是高年级平台的愿景。因为当“老化”不再沉重,台湾才有更多本钱活化高龄人力。

注一:根据历年劳动力之年龄统计,15 到 24 岁的年轻劳动力,2003 年时共 114 万 4 千人;2017 年时仅 94 万  4 千 人,一共减少 20 万人。

全文转载自劳动力发展数位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