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出口的,用艺术来表达:艺统会助特殊儿童自由创作、发掘自身价值

2019-08-04

生命力新闻/记者房莛蓁、王郁雯

走进位于象山的艺术统合教育发展研究协会,打开木制的教室门,除了深棕色的木质地板外,可以看见一大片擦得发亮的镜面。一一拉开后,里头陈列着整齐排放的教学道具,有摇铃、鼓、木琴,和一些绘画工具。艺统会的老师姜春年说,希望透过音乐或其他艺术元素,启发出孩子们的可塑性。孩子不必在课程中学会一种乐器、谱出一首乐曲,而是希望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艺术的美。

艺统会的创立 始于特教孩子的启发

位于象山的艺统会成立于 2011 年, 以艺术统合为教学核心,教育研究当作教学方式,探讨课程对身心障碍儿童有哪些启发,最后再将经验分享给社会大众。

协会创办人林丝缎老师是一位舞蹈教育家,早期她常与摄影师、画家们彼此交流互动,因此萌生“艺术统合”的想法。结合摄影、音乐、舞蹈及绘画,她希望统合的概念如同舞蹈里有绘画的构图、绘画的构图里面会有舞蹈的旋律般,彼此牵连、相互影响,让大家看见艺术的另一种面貌。

一次教学课堂中,林丝缎发现班上有几位学生没有一般人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她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奇怪。课堂结束后,她进一步了解才发现他们都是自闭症的学生。学生家长因为觉得老师的教法非常很有趣,所以把孩子送过来学习,没想到引发林丝缎对自闭症孩童的注意,让她开始积极了解自闭症,并将观察结果与心得融入对自闭症孩子的教学中。同时,林丝缎也看见这些孩子在无人带领下,在教室内自己透过身体的延展,玩出很多不同的肢体动作、韵律,让她更确立艺统会创立的必要性。


(姜春年利用报纸,亲自示范身体与物体间延展性的运用。来源:王郁雯


姜春年是目前艺统会的老师兼总干事,早期从事插画创作的他,一开始是为了到社区大学学习绘画才接触到林丝缎老师,然后接触到她的舞蹈课。有一次老师邀约他一起去带自闭症孩子上课,姜春年一口答应了。他说:“我那时候傻傻地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就答应,没想到越做越有心得。”

姜春年笑着说,早期投入艺统会时,大家的点子十分奔放、不周全,想法通通混在一起就像“什锦”一般,好像各个面向都兼顾,却没有一样做的实在。“我们都不是特教背景的人,我们的背景比较属于艺术家或是一般教学者,所以我们的组合比较另类。”然而很幸运可以遇见很多愿意帮助协会成立的人,例如一点点资金的捐助,或是教具的赠与都是成就今日艺统会的原因之一。

艺统会的行政陈心慧表示:“这个非营利组织,7 年来的经营不是那么容易的,一路是有很多人在帮助,所以就觉得这里都是有很多人在支持,才能够让正面能量更大,才会这么多的家长和小朋友会来。”

自由地发展创作 课程中找到生命价值

艺统会以身心障碍者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其中包括自闭症、情绪障碍等儿童及青少年,又以自闭症为服务的大宗。

统合教育与一般艺术治疗不同之处在于,相较于医院里的治疗体系,艺统会希望能让孩子在协会的课程中学会生活自主、发掘自身价值。姜春年说:“我们自己会清楚我们其实不是治疗,我们是发展性,那发展性东西一定会包含治疗。”透过活动设计,长期建立信任,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打开心房。

长期观察下,自闭症孩子们的口语表达并不好。先天性的口语表达障碍,让一般人很难透过语言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可是其实想起来,还是很多方法可以了解,艺术的方法就是一个好的元素,譬如说身体的动作、创作过程,都会是了解他们的一个动作。”姜春年说,艺术得以让人自由发挥、创作,让孩子在艺术表达、肢体、创作上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因而提升自我的价值感。

从挫折中摸索 从回馈中找到持续动力

“我其实都在孩子跟孩子的互动里面,去发现他们很多有趣的特质。”身为协会第一线的教学者,姜春年一路以来透过无数的体验课程,才慢慢了解这些孩子们的特质。尽管他自认非常擅长与小朋友相处,一开始上课时也摸索许久,遇过许多挫折。

最初,他们对于课程上的发想有太多想法,尝试过程中曾让孩子们抗拒,除了发现自己的课程并不吸引人外,也会因为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管理失控而感到挫败。以艺统会的学生“智仔”来说,一开始他不擅与人互动,对于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充满恐惧感,时常藉由强力的肢体回应来防卫自己。推人、打人、辱骂等表达对智仔来说是最好的人际互动,但自从他接触了协会的肢体创作与展演课程,舒缓了智仔面对社交的紧张感。

肢体展演像是练习与塑胶袋互动。一开始智仔二话不说的踢它、踩它,反映出平时与人互动的攻击与防备。姜春年说,智仔这些行为在课堂上不会被老师禁止,让他自己尝试如何和物件交往后,反而让他思考自己的行为。“久了之后,他和同侪互动上变得比较温柔,愿意等待朋友间的回应,然后建立情谊的连结。”

“可是因为挫折才会热爱 、 面对挑战 ,应该说我们喜欢挑战啦, 只是我们在面临挑战的部分是以创作的部分去做应对。”姜春年说,尽管教学过程可能因为每一位孩子的状况不一而很辛苦,甚至在调整教法上会感到挫折,但看见许多儿童在课堂上的进步,他都会感到欣喜若狂。

相较于最初的挫折,现在更让姜春年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学生们的温暖回馈。他很开心的说,曾经听到家长说着自己的孩子是多么期待来上课,也曾看见孩子在艺统会上完课后露出满意的笑脸,给予艺统会的老师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心里暖暖的。就像是一颗种子在心里萌芽一般,藉由在艺统会的美好回忆与经历,滋养着种子不断茁壮,成为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课程兼顾室内外 活动中尽情展现自我

艺统会的课程分类分为儿童班、青少年班两种,再加上志工培训课程。儿童班希望孩子能够长期参与课程,才能让老师进行陪伴、深入了解,最后依照孩子们的成长及改变进行课程的设计与调整;青少年班主要负责情绪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等等的学生,同样藉由不同的设计课程去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每周一次的课程,让孩子在这里尽情探索自我。

协会课程以团体课程居多,因此志工的陪伴自然不可少。透过定期的志工培训,让志工实际体验课程内容,并学习语汇的应用和与孩子们的相处技巧,经过 15 个小时的志工训练后,就可以和孩子进行的实际接触。除了课程外,志工也可以照顾户外的植物、煮饭和整里环境。


(志工培训时,邀请志工们亲身体验课程内容。来源:王郁雯


“我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志工老师来讲是一个很舒服的环境,所以他们其实可以感觉这个环境带给他们的养分跟能量,因为确实有很多会来服务的人自己也有内在的需求,它想要透由这样的付出得到某种稳定。”姜春年说,来这边当志工除了能藉由服务帮助别人,也可以享受山林间的气氛,体验都市无法触及的心灵平和。

除了室内课程外,户外活动的安排也是协会很注重的一部分。“我们最早成立是在北投的一个农场,叫做逐风农场,它是一个艺术家的场地,早期在那边成立,所以一开始我们跟大自然有很好的关系。”姜春年说,他们常常到大安森林公园进行户外体验,譬如说踩草地、翻滚、跳跃,让孩子们释放能量,也让自然刺激他们的感官。

提供艺术技艺 期许建立职涯蓝图

“接触孩子去设计课程,可是你带久了,带 2 年、3 年、4 年,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孩子未来怎么办?”姜春年表示,未来协会除了提供教学、启发及团体氛围的营造外,也开始思考孩子们的未来,希望为每一位学生建构出未来的职涯蓝图,不过一切都要等协会运作更稳定时再详细规划。

艺统会的课务助理林姵君也说:“将来也希望可以成立一个工作学校。因为这些同学们他们在创作上面,有很多的很个人本能,就是很原始的东西,会呈现在他们的创作上,那我们希望这个东西除了可以让更多人看见以外,也可以从这里面,让创作这件事情跟他们生活有所连结。”透过学习到的技艺赚钱,会对学生有很大的鼓励。

走“艺术统合”这条路其实很辛苦,因为每个族群需要更专业的态度去面对,族群的变化和难度也需要特别多的心血投入,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个案。姜春年说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就会很像一个菜园,或是一个花园里面就会很多各种不同的植物存在,每个都是特别的植物,所以你看待这些植物都会有不同看法。”

艺统会成立至今遇过百百种学生,每一位孩子都带给协会不同的回忆。一句话、一抹灿笑或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让姜春年至今印象深刻,成为继续为艺统会付出的动力。期许艺统会日后发展出更好玩的互动课程与计划,让更多孩子在这里绽放出最绚丽的生命。


(户外课程的设计,带领孩子享受自然、释放能量。来源:台北市艺术统合教育研究会


采访侧记

来到艺统会后,真实地感受到这个地方的魔力。采访过程中,老师让我们一起体验课程的一部分,才发现原来报纸也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另外在志工的培训课程中,看见志工们透过身体的律动与音乐一起舞蹈,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教室靠着山,贴近大自然,空间也十分的开放,未来这里的学生们一定会很喜欢如此宁静舒适的空间设计,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下发展无限可能。

全文转载自生命力新闻,原文标题:“艺统”找回特殊孩子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