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R 历史进程
我们今天所说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为CPR)是一种紧急医疗程序,指的是当一位患者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时,用手动方式使他恢复自主血液循环和呼吸所采取的努力,以期其身体器官(尤其是大脑)的功能不至受损或减少损伤,直到进一步的治疗得以实施,并最终使患者获得康复。这是一个基本的但被广泛采用的急救技能,全球通行。它行之有效,可以使心脏骤停者的生命维持到足够的时间,并等来更专业的治疗(通常是除颤和静脉注射心脏药物)。这个程序也是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与心肺复苏术相伴发展的还有之后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发明,以及紧急医疗救援体系——EM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的建立。
马斯:胸外按压成功应用第一人
医学史上,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德国医生叫做弗里德里希•马斯(Friedrich Maass),就是他,在一个多世纪前第一个成功地应用了胸外心脏按压。马斯是哥廷根市(Göttingen,德国萨克森州的一个城市,以哥廷根大学闻名)弗兰兹•凯尼格教授的一位外科助理,1891年10月26日,他试图修正凯尼格教授的一个方法,事实证明,他成功了。他在之后记下的这两个病例的报告是胸部按压的成功应用的第一份文档,他的关于通过按压来触发动脉跳动、通过简单观察来掌握按压速率的见解,后来证明都极富前瞻意义。他的报告还证明了,胸部按压才是辅助循环的有效手段,而不是通气。马斯无疑是这种建议的历史第一人。
克赖尔:在动物和人身上都成功实施过心脏按压
乔治·克赖尔(George Washington Crile,1864.11.11~1943.1.7)是美国著名的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创始人之一,也是T形止血钳的发明者,并且是医学史上(公认的)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直接输血的外科医生。
1903~1904年,在研究肾上腺素的作用时,克赖儿成功地先在动物、后在人身上“发现”并使用了心脏按压术。虽然他的这个方法后来也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并未得到重视,但今天,心肺复苏术的历史上也将记住他。
詹姆斯·伊拉姆:为“呼吸急救”而生的人
詹姆斯·伊拉姆(James Otis Elam,1918.5.31~1995.7.10)是个早产儿,生下来不到两磅。能够活下来,伊拉姆把这个功劳记在了给他接生的一位全科医生身上。这位医生告诉伊拉姆的母亲:“每次他呼吸停止了,你就打他。”
伊拉姆似乎一生下来就注定要为“呼吸急救”做出重大贡献。
1945年6月到1946年4月期间,伊拉姆在贝塞斯达的美国海军医院做了一阵子实习医师之后,决定再去明尼苏达大学进行生理学的深造。就像命运所安排的一样,此时正好是小儿麻痹症大流行的中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伊拉姆第一次用口对口呼吸的方法救了一个孩子的命。
伊拉姆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我正在巡视病房看看有没有什么情况,这时走廊里一位护士推着一辆轮床,还有两个帮手帮着拉,轮床上的那个孩子皮肤泛着蓝色。我完全是条件反射,走到走廊中间,拦住轮床,抓住床单,拼命擦拭掉他满嘴满脸的分泌物,……我用我的嘴包住他的鼻子,往他肺里吹气。在吹了四次后,他的脸色开始泛红。”
彼得•萨法尔:现代心肺复苏之父
彼得•萨法尔(Peter Safar,1924.4.12~2003.8.2)一生都在为“挽救那些不该过早停止的心跳和呼吸” (Save the hearts and brains of those too young to die.)的理想而奋斗。
20世纪50年代,在巴尔的摩,萨法尔的复苏理念渐趋成熟。他与詹姆斯•伊拉姆医生(James Elam)共同创造了用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并把CPR各个步骤:A(气道)、B(呼吸)、C(血液循环)加以细节化。
彼得•萨法尔一生中,共获得3次诺贝尔医学奖提名。
考恩霍文:另一位被称为“心肺复苏之父”的人
威廉•班尼特•考恩霍文(William B. Kouwenhoven,1886.1.13~1975.11.10。上图中)是著名的“霍普金斯三杰”(另两位是盖•尼克博克、詹姆斯•裘德)的领头人,这个团队向世界证明了心脏按压的有效性,同时,也为除颤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司彻里斯: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委员会的创设人
在2010年马里兰医学院举行的CPR50周年纪念大会上,伦纳德•司彻里斯的夫人巴巴拉•司彻里斯(左)与詹姆斯·裘德的夫人萨莉·裘德(右)在一起。图片后方为詹姆斯·裘德博士。
1963年,心脏病专家伦纳德•司彻里斯(Leonard Scherlis)发起成立了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委员会,同年,美国心脏病协会正式认可CPR。
1986年2月,市长William Donald Schaefer宣布在巴尔的摩设立“伦纳德•司彻里斯日”,以表彰他“在专业和社会两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弗兰克•潘特里奇:现代EMS之父?
“嗯,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这就是贝尔法斯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话,那我们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我们必须走出去,找到这些人!”
这是1964年弗兰克•潘特里奇博士(Frank Pantridge,1916.10.3~2004.12.26)发出的决定性声明,这个声明也可以看做是由这名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皇家维多利亚医院首席心脏病专家喊响的口号,它催生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现代紧急医疗服务(EMS)。潘特里奇博士1951年在这家医院创立了心脏服务体系,并得到了他的首席住院医师约翰•格迪斯博士的响应。格迪斯博士在做实习医师后、攻读高等医学学位时曾致力于研究一个问题,他向的上司指出:大部分人——也就是那些遭遇了心肌梗死的公民们——会在症状出现后的第一个小时内死亡。格迪斯的建议在医院里碰了壁,但得到了潘特里奇博士的共鸣。他们不得不想出另一种办法,即“走出去,找到这些人”(go out and get these people)。正是缘于这个,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看到一个系统出现了,那就是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它致力于公众利益和拯救生命。
霍维茨:早期大众CPR训练的民间倡导者
1960年代早期,心肺复苏术刚刚开始被人们接受并得到了包括美国医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军方等官方的承认,但大规模向民众推广依旧在摸索之中。
俄亥俄州的一位家庭主妇——洛伊丝•霍维茨——率先行动起来,成为了向民众广泛推广CPR的先锋人物。
科布和维克里:西雅图大众急救培训计划的实施者
1972年,伦纳德·科布在西雅图发起了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民众心肺复苏培训活动,在项目的前两年,他帮助培训了超过10万人。
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时任西雅图消防局局长的戈登•维克里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