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语带偏乡学生接轨世界——“因为所以”协助校内教师设计课程,盼能撼动体制高墙

2019-07-31

倡议家/文:游昊耘

你心中好的领导人是什么模样?一个人冲锋陷阵?带领着一群人往前跑?还是团队沟通时,愿意妥协寻找共识?

有几位希望体制内英语教育为孩子做更多的年轻人,创办了“因为所以教育协会”,用各自不同的专业,协助学校内的英语教师设计课程,希望跨领域整合、结合在地文化、具创意思维的课程,可以帮助不同的孩子学习英语。

发起人叶佑嘉与共同创办人巫家蕙及其他成员,来自行销、法律与社会学等不同领域,却抱持着同样理念,创业一年多,他们从坦诚面对自己、理解彼此的不同,到信任成为夥伴,在荆棘中,步步摸索出一条组织经营的道路,对领导力也有了不同认识。


(为扩大英语学习的可能性,叶佑嘉(右)发起“因为所以教育协会”。来源:因为所以


年轻人创 NGO,改变英文教育现场

发起人叶佑嘉担任英语专长教育替代役时,在教育现场看见英语教师教学时面临学生程度差异大,难以顾及个别学生程度,同时,他也看见家庭资源的差异影响学习起跑点,种种因素导致孩子限缩英语学习的想像,这个国际惯用语言似乎仅是教室内一门棘手困难的科目,而忽略了学习它的关键原因——勇于向世界表达自身想法。

因此,叶佑嘉辞去在英国留学时的行销工作,与法律系毕业、曾任 TFT(Teach For Taiwan,为台湾而教)第一届教师的巫家蕙创办非营利组织“因为所以教育协会”,发想出更具创意的课程设计,从偏乡英文教育出发,试图扩大英语学习的可能性。

“因为所以”目前与台中及新北各一所国小合作,藉课后辅导与课中协同上课的合作模式,在英语教学融入地方文化、自然生态与社会议题等,并尝试与其他科目跨领域合作,一方面学生从中习得超越知识、技巧面的英语运用,拉近与英语的距离,也培养与世界交流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则藉由与老师共备,试图引导老师,甚至影响学校在设计课程时,融入跨领域的思维与视野。


(“因为所以”在英语教学融入地方文化、自然生态与社会议题等,并尝试与其他科目跨领域合作。来源:因为所以


建立共同语言,走入体制的关键

然而,非营利组织该如何走入学校,撼动体制高墙?“一开始想得太简单。”巫家蕙无奈笑说。起初,巫家蕙与叶佑嘉认为,只要课程设计好、跟合作老师谈妥、行政从旁辅助,最后再经过校长同意,即可水到渠成。但等到开学前一天,他们突然接获合作老师的职位调动,课程规划临时需做大幅调动的情况下,才了解与学校的共同规划与全盘沟通,不是各部门谈好就算结束。

“只有在全部的人都觉得这件事很重要的时候,‘打破学科界线’才可能发生。”巫家蕙语重心长地说。

由于学校早已拥有固定教学模式,该如何将跨领域思维从课后班,导入正式课程,便是一件需要长时间沟通的任务。了解到环环相扣的生产链只要一处稍微调动,影响的却是整条链的运行,这次,因为所以尝试在沟通前先厘清彼此需求,再针对需求进行无数来回沟通,直到有了共同语言的雏形,2018 年,“因为所以”才真正跨入体制,协助合作国小的英文教师完成课程设计。


(巫家蕙(左)认为,只有在全部的人都觉得这件事很重要的时候,“打破学科界线”才可能发生。来源:因为所以


领导力是什么?先从相信夥伴开始

与学校沟通要建立共同语言,团队内部沟通亦然。

成立一年多的“因为所以”,从叶佑嘉与巫家蕙两人依循各自专业的分工模式,如今已拥有 5 位正职夥伴。叶佑嘉与巫家蕙在团队变化中体悟到,作为领导者,“先认识自己,再尝试沟通”的重要性。叶佑嘉说,过去两个人一起经营时,几乎是各自埋头做好自己专业的事情后,再约出来跟对方报告结论,“做事的时间很多,讨论的时间很少。”他如是说。

当团队成员开始变多、职务分工变得精细,叶佑嘉与巫家蕙作为共同创办人的团队领导者,势必得开始思考,该如何调整分工模式,进行更有效率地合作。

领导者在一般人印象中,似乎拥有一个坚强、背负更多责任、带领整个团队前进的形象。叶佑嘉起初也如此期许自己。为了让大家愉快工作,他一开始把主观认为繁杂细碎的工作项目全都揽下,与成员的沟通也不多,直到无法兼顾各项工作,肩负的责任与压力,更重得看不清身旁并肩前行的成员,“我过去太英雄主义了,以为一肩扛起所有就是负责任”叶佑嘉自省,腼腆笑了“后来才知道,‘领导’先从懂得如何相信夥伴开始。”

经验堆叠出体悟,叶佑嘉开始认识自己,他坦然面对过去对领导力的误解,一方面与巫家蕙摸索如何引导组织有效沟通,另一方面也慢慢理解相信夥伴的真谛,共同分担责任,一起面对工作的收获与痛苦,一起从中学习,才是引领组织内部不停进步的根源。


(组织一起解决的大小难题、对齐好的成员共识,都将化为最精华的原动力,推着团队向前。来源:因为所以


非暴力沟通:观察、表达感受、需求、提出请求

从两人各自“分工”走向团队成员彼此“合作”的阵痛期,法律系毕业,凡事讲求逻辑的巫家蕙在每次的沟通挫折中不断思考:如何将大家的能力作更好发挥?如何在会议里做到真正有效的沟通?

巫家蕙分享了她尝试过许多方式后,最终采用的沟通方法——非暴力沟通,分为 4 步骤:观察、呈述事实、表达感受与提出请求。透过此,建立组织内的共同思维与合作模式。分享

巫家蕙举例,开会时,若观察到双方冲突,其中一方可以试着呈述“刚刚讲话音量逐渐变大”的事实,表达“我感到些微害怕”的感受,最后提出“希望可以恢复原来音量,让对话持续进行”的请求。

“很多时候我们只停留在‘感受’层次,这会引发更多情绪。”巫家蕙认为,非暴力沟通的精华就在于提出者还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的需求,让对方知道如何配合与改善,才能解决根本的感受与情绪。

每个人的个性与思维都不尽相同,就像一片片凹凸不一的拼图,巫家蕙与叶佑嘉尝试化成员差异为成长动力,藉着建立共同语言,创造更有效率的对话方式,他们拾起一片片拼图,拼凑而完整了一个有磨合、也有成长的团队,更在过程中体现了“领导”的真正意义,是坦承认识自己后,建立与夥伴共识,一起携手完成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

组织一起解决的大小难题、对齐好的成员共识,都将化为最精华的原动力,推着团队向前。“因为所以”知道,改变英文教育的路途并不容易,但从叶佑嘉与巫家蕙谈论夥伴、望向彼此时显露的信任与坦承中,似乎离共同追寻的愿景,又更近了点。

全文转载自倡议家,原文标题:领导不是独自走在前头 “因为所以”从信任做起,了解更多请上倡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