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节俭,不要吝啬

2019-09-07


《儒林外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堪称经典的情节。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颤颤巍巍地伸出两根指头,怎么也不肯断气。大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你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严监生摇了摇头。
  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藏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严监生两眼圆睁,又把头狠狠摇了几下。
  奶妈抱着孩子插嘴道:“老爷,你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挂念吧?”严监生听完这话,干脆闭上眼睛直摇头,但那两根手指还是不肯放下。
  最后,严监生的老婆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你心事。你是为那盏油灯里点着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怕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赵氏走过去挑掉一茎。这时再看严监生,含笑着点了点头,手终于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一经典的故事桥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吝啬鬼的“至高境界”——“死了都要省”!只为两根灯草死活不咽气。
  单从理财的角度讲,严监生是一种“过度节约过日子”的代表,一个省吃俭用、苦守祖上基业的传统地主形象。与之相反,他的亲哥哥严贡生,却是一个挥霍无度的败家子儿。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严贡生着墨也很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严氏兄弟的财务状况吧。
  据书中所写,严氏祖上应该算是小康人家,父母过世后,兄弟二人草草分了家产,但凡田地、房屋等不动产都是二一添做五平分。老大严贡生家里人头较多,光儿子就一口气生了五个,平日里的生活不说奢侈吧,也确实没有认真盘算着如何过日子。老二严监生家里总共四口人,日子却过得精打细算,严监生不仅从不摆阔,还慷慨地帮助哥哥摆平了两起财务纠纷。分得一样的家产,相同的经济条件,为何数年经营后,兄弟两人会遭遇不同的结局呢?
  严监生自己说得好:“我家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小儿子要吃时,在熟食店内买点哄他就是了(跟如今的情形很是相似)。家兄(严贡生)人口不少,过不得三天,一买就是五斤,上顿吃完,下顿又去别处赊鱼,当初分家所得全都白白吃穷了!”
  说到底,严老大并不懂得家庭收支平衡的重要性,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虽然没有到头来坐吃山空,但还是不免落得日子拮据,搬得祖上的黄花梨椅子,只为换几个肉包子吃。总而言之,严贡生的“不吝啬”,让他体验到了生活的窘迫。
  同胞兄弟从祖上得到的遗产差不多,家境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其中除了有无理财技巧之外,如何守财就成了关键的问题。严监生是“守富”的代表,他省吃俭用、量入为出,不仅保住了继承来的地产、田地和房屋,还小有收益;严贡生追求享受,活脱脱一个纨绔子弟,不要说创富,多大的金山给他,他也会花光吃空!
  严贡生在大手花钱的同时,其实也想到了省钱,只是这种“省钱”却是省下了应该花掉的钱,让人对他只能用“吝啬”二字形容。严贡生高中贡生时,按照乡俗应该大宴宾客才是,于是他四处招摇,拉来地方上的差人官员等全部送出贺礼,但是却不肯花钱打发厨子、屠户、帮工的工钱,并且是死活不给。结果,那些人每过一两个月就到严贡生家门口吵闹一番,让他尽失乡绅的体面。
  当然,对于严监生的“过度节俭”,也不是“正确的理财观念”所提倡的。算上继承来的财产,再加上自己省吃俭用买田置地的钱,严监生家里约有十多万两银子的家底,这在当地绝对算是大户人家。尽管如此,严监生还是精打细算、事必躬亲。卧病在床后,家人劝他进补,他却舍不得银子买人参吃,金钱面前,他甚至将“身体是创富的本钱,失去健康便失去一切”的真理都抛诸脑后。家人劝他丢开家务事专心休养,他却说:“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后来严监生病情加重,躺在床上想着田里要收早稻,打发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这样的一个过度节约者,早晚会因为心力交瘁而诱发“过劳死”!
  两个兄弟两种极端,带给我们现代人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我们不能像严贡生一样挥霍无度,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良好的理财习惯。
  如今,国家这个“大家”都在提倡“节俭办奥运”,更何况我们千千万万个小家呢?勤俭持家并不意味着降低生活质量,你可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购买少量奢侈品,以提高生活质量,这并不意味追求奢华和浪费,两者之间并无矛盾。幸福生活是每一个家庭的基本梦想,实现这一梦想的基本前提就是适度的物质享受。
  第二,我们也不能像严监生一样手里攥着大把的钞票,却过着吃糠咽菜的日子,甚至临死了还不忘跟两根灯芯较劲,那真是得不偿失、太不值得了!
  生活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和家人获得物质上的基本满足,节俭过头就变成了吝啬,吝啬的人注定是不会理财的,他们往往只会把钱存起来而不去消费,这岂不是跟没有钱毫无分别吗?
  因此,我们要从两兄弟的身上取其精华部分,应用于自身的家庭理财方面,至于过犹不及的糟粕部分,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该如何把握分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