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米不用钱,而是用粮票”:水花园市集用创新产销方式,复兴米食文化

2019-08-03

“买米不用钱,而是用粮票”:水花园市集用创新产销方式,复兴米食文化

据近年农委会粮食供需年报,台湾人均食用米公斤数,相较20年前整整少了四分之一 。

文:黄培升

如果你曾观赏过《太阳的孩子》,这部改编自花莲港口部落复育“海稻米”真实故事的电影,肯定忘不了壮阔太平洋一旁,那片黄澄澄稻米随着海风吹拂摇摆的美景。而真实场景里,这块地经历多年休耕,在返乡阿美族女子舒米如妮的坚持下采用友善农法复育,造就了如此特别的有机“海稻米”。

然而据近年农委会粮食供需年报,台湾人均食用米公斤数相较20年前整整少了四分之一,显示台湾人食用米的意愿越降越低,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小农该如何应对?

有鉴于此,水花园有机农夫市集,串连了推广食农教育的主妇联盟、合璞农学市集、友善食材餐厅呷米共食厨房、有机耕作稻农们、台大农艺系教授等数十名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发起“米食文化复兴运动”。

当天记者会所展示的粮票(当天记者会所展示的粮票。来源:社企流

以创新产销模式“粮票制”,重新看见食物价值

“米食文化复兴运动”的第一步,是促进消费者进一步思考农产品与人的关系,水花园农夫市集召集人林柏虎表示,以往消费者只愿意计算一斤有机米值多少钱,但往往却忽略了有机农法的不易,价格无法如实反映出农民因减少环境负担,而必须承担产量少或卖相不佳等额外风险。

因此水花园农夫市集于九月份,正式推出创新的产销方式:“粮票”。粮票制度下,风险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例如,消费者一口价买下粮票,但其拿到的农产品,会随着气候风险、耕法改变、品种替换而有所不同。“可能以前是越光米、现在则是另一个米种;可能换了农法、这期气候的状况改变产量锐减;也可能产量多了农夫开心再加一包黑米给你。”他说。

至于消费者若要购买粮票,市集并不限制购买的数量,但要注意的是,粮票的单价随各农场的米种不同,而有不同计价方式。

林柏虎表示,粮票打算从水花园市集推广起,最后再与其他市集合作,形成“社区支持型农业”(注一),共同打造不再以金钱为唯一消费准则的天地。(同场加映:埔顶国小“有乐米” 凝聚社区与学校

每人都是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一环

然而,米食文化复兴运动,并非只靠市集单一方就可以完成。林柏虎回顾2011年推动的“花谷101计划”,起初他说服生产者采友善农法,却被他们所吐槽,后来渐渐体悟到,其实重点在于如何让都市人看见产地的原始样貌。多年后,他善用此段社群经验,与几位农夫成立水花园市集,试图建立起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支持连结。

谈起市集之于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关系建立,花莲鸟居农场主人徐明堂形容:“那些来体验的游客都会问,你的稻田怎么有这么多草?别人的都没有。”徐先生说这是因为自己没撒农药,但这些一般人不知道的细节,却是有机农耕的真实样貌。唯有透过市集宣传,搭起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才有可能促成与彼此间的“食农教育”。

主持人林柏虎,讲述米食文化复兴的概念(主持人林柏虎,讲述米食文化复兴的概念。来源:社企流

粮票只是方式,重点在于纳入每位认同友善农法的人

不只“粮票”,宜兰友善农耕代言人赖青松,数年前也曾以在插秧之前邀请朋友“做谷东”,一同替农民共同承担风险。诚如水花园农夫市集于新闻稿指出,期待透过这次的米食复兴运动建立起稳定模式,将有志一同的人串连在一起,而后完整形塑一个生生不息的社群循环。

注一:社区支持型农业(CSA, Community Supported-Agriculture):农民与邻近地区人们之间的连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产生彼此的承诺与信任:农民提供消费者产品,消费者以实际购买行动支持农民,甚至共同分担潜在的耕作风险与收成。

核稿编辑:林冠吟